春季養生

清明時節陜北“子推饃”

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 寒食節不準動煙火, 只能吃冷食涼菜, 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 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 介推。 他追隨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流亡國外。

文公回國后, 重賞隨從。 介子推卻未得賞賜, 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 后來, 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 他卻堅辭不受。 文公無奈, 只得放火燒山, 本想逼他出來, 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 后因寒食和清明相連, 逐漸合為一個節日, 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 在陜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

“子推饃”, 又稱老饃饃, 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 重約250—500克。 里面包雞蛋或紅棗, 上面有頂子。 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饃, 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 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

也最受他們喜歡。 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 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 讓孩子們慢慢享用。 風干的面花, 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拿手好戲。 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 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 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 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

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 尤如藝術珍品, 令人愛不釋手, 舍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 還用來饋贈親友。 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 稱為送寒食。 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 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