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秋分過後 添衣防病忌辛辣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中有這樣的說法:“秋分者, 陰陽相半也, 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可見, “秋分”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太陽直射地球赤道, 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 各12小時;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 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中的中間, 平分了秋季。

秋分過後, 氣溫速降, 添衣防感冒

天文專家表示, 秋分時節, 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 均先後進入了秋季, 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 北方冷空氣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 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 會產生降雨,

但降水量不會很大。

天文專家提醒說, 秋分時節, 天氣轉涼, 早晚溫差大, 公眾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 及時添加衣服, 並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 增強體質, 以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秋分前後, 養生重保持陰陽平衡

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 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 秋季天氣乾燥, 主要外邪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 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 陣陣秋風襲來, 使氣溫逐漸下降, 寒涼漸重, 所以多出現涼燥。

同時, 秋燥溫與涼的變化, 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 要防止涼燥, 就得堅持鍛煉身體, 增強體質, 提高抗病能力。 秋季鍛煉, 重在益肺潤燥, 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

秋分後, 飲食宜陰平陽秘, 忌辛辣油膩

在飲食調養上祖傳中醫也是以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

把飲食分為宜與忌, 有宜陰平陽秘原則為宜, 反之為忌。 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 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 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 則儘量少食太熱進補之品, 發育中的兒童, 如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

在飲食調養方面, 應多喝水, 吃清潤、溫潤的食物, 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 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

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 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 患有哮喘, 皮膚病的人應少食蝦、蟹等海產品。 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 不論是哪種人, 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 虛都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

秋分過後, 情緒宜樂觀

秋分的到來說明已經真正進入秋季, 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

人們在養生中也就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 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 精神調養最關鍵的是培養樂觀情緒, 保持神志安寧, 避素肅殺之氣, 收斂神氣, 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體質調養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登高觀景的習俗, 登高望遠, 使人心曠神怡。 一切的憂鬱, 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失, 這是養生中的養的收法之一, 也是調節精神的一劑良藥。

健康提醒:秋分過後, 氣候漸涼, 是胃病的多發和復發季節。 祖國醫學認為,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 如果預防不當, 不注意飲食和起居, 則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復。 所以患有慢性胃火的人, 這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適時添加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