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冬季養生 如何飲食調養效果最佳

冬寒時節, 機體處於封藏狀態, 陽氣不致妄泄, 脾胃機能亦較健旺, 因此, 這時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 中醫認為, “秋冬養陰”, 既不宜食用生冷之品, 也不宜食用燥熱之品, 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如甲魚、黑木耳、藕、芝麻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 為了避免維生素缺乏, 應攝取新鮮蔬菜。 如胡蘿蔔、青菜、菠菜及綠豆芽等。 冬季是飲食補養的最好季節, 民間有“冬季進補, 開春打虎”的諺語, 尤其是冬至日後進補最好。 因為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 從冬至之後陰氣開始消退, 陽氣逐漸回升,

在閉藏中含有活潑的生機。 此時進補, 藥力易於蘊藏而發揮效能, 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 即增加熱量, 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 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準, 熱量增加部分, 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

礦物質應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 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維生素的供給, 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 可多食蔬菜如蘿蔔、胡蘿蔔、辣椒、土豆、菠菜等及柑桔、蘋果、香蕉等水果, 同時增加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的需要。

冬季是腎主令之時, 腎主鹹味, 心主苦味, 鹹能勝苦。 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咸, 恐水克火, 故宜養心。 ”所以, 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 以保心腎相交, 食辛熱之品, 以辛主苦, 使之肺氣直達, 固實腎氣。 冬季雖宜熱食, 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 勿多食蔥, 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 冬季切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 此類屬陰, 易傷脾胃之陽, 如腎陽虛者, 常易造成中氣下陷、形寒肢冷、下痢清穀等病症。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 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熱粥。 《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 以溫補陽氣。 如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赤豆可使人覺周身溫暖, 精力倍增。 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飯)”的習慣。 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 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 養陰固精的核桃粥, 健脾養胃的茯苓粥, 益氣養陰的大棗粥, 調中開胃的玉米粥, 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 二宜溫熱之品, 以取陽生陰長之義。 如宜吃牛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 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 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 體肥膠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三宜堅果之呂, 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季, 偏于陽虛的食補以羊、雞肉等溫熱品為宜。 偏于氣陰不足的人以食鴨肉、鵝肉為好。 《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鴨肉“滋五臟之陰, 清虛勞之熱, 補血行水, 養胃生津。 ”《本草綱目》中指出:鵝血“利五臟, 解五臟熱, 止消渴, ”民間也有“喝鵝湯, 吃鵝肉, 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 患有腦心血管動脈硬化症者, 飲食要注意“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原則,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證實, 多吃魚, 適當吃茶油、玉米油、米糠油、黑木耳等,

是抗動脈硬化、消除過氧化脂質、延年益壽的重要措施。

俗語說, “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 冬季適當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此時人的皮膚緻密, 出汗較少, 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起來, 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進補”一般是針時“體質虛弱”及老年人來說的, “體虛”應根據其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虛症分別選用適當方法進行施補,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年人多以腎虛為主, 所以補腎尤為重要。 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食補, 二是藥補。 食補在冬季調攝中尤為重要。 冬令進補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放藏於精者, 春不病溫。 ”意即冬令進補,能使“精氣”儲存於體內,到了春天就不會生病。冬令進補的同時,應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迴圈,增強胃腸道對滋補品的消化吸收,使之能夠被機體更好地利用,達到補而受益的目的。

”意即冬令進補,能使“精氣”儲存於體內,到了春天就不會生病。冬令進補的同時,應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迴圈,增強胃腸道對滋補品的消化吸收,使之能夠被機體更好地利用,達到補而受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