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身體去濕,可用三大中醫妙方

一直以來, 去濕的方法就備受人們的關注, 而在人們可選擇的去濕方法中, 以下三大中醫妙方, 就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1、拔罐。

選穴:足三裡、梁丘、伏兔、髀關、水道及中脘(胃的募穴)。

治療時間:20分鐘。 每日一次, 15天為一療程。

2、艾灸。

胃脾除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 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灸療可改善胃疾。 如果體內濕氣很重, 腸胃不適, 可每日或隔日1次, 連續施灸2—3周。 養生保健可每週1—2次。

頭暈頭痛、精神不振: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 擦乾後上床仰臥, 由他人將清艾條點燃, 對準足底湧泉穴施行溫和灸,

雙足每穴各灸15—20分鐘。 每日1次, 7日為一療程。

補腎固元:用艾條灸關元穴5—10分鐘, 或用艾罐灸30—40分鐘。 長期施灸有理氣和血、補腎固元之功效, 能治療濕熱滯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及婦科疾病。 治療疾病隔日1次, 連續施灸1個月。

3、刮痧。

①、陰陵泉穴

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 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處於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 比目魚肌起點上。 作用:體內有濕就容易感受外濕, 別讓體內濕邪太大, 除了外散還要內化一部分。 在陰陵泉穴的位置刮痧, 可以起到內化濕邪的作用, 還可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輔助緩解腹脹、泄瀉、水腫、膝痛等。

②、血海穴

屈膝, 在大腿內側,

髕底內側端上兩寸, 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後, 會在膝蓋內側看到一個凹陷的地方, 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頂端就是血海穴。 作用:可輔助緩解月經不調、閉經、氣逆腹脹、濕疹、皮膚瘙癢、貧血等狀況。

③、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 外踝尖上8寸, 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 作用:中醫認為濕必生痰, 此穴位可以化痰濕、清神志, 尤其適合初秋裡濕邪較盛的人群, 可輔助緩解痰濕誘發的胸腹痛、嘔吐、便秘、眩暈、煩心、面浮腫、四肢腫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