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飲食應注意什麼 忌酸宜溫避“發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 也是24節氣中的一個節氣。 清明節在傳統的節日裡就是掃墓祭祖, 清明一到, 氣溫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uploads/20140709/FF0A86C71430.png)
在清明節前後我們也需要注意養生保健, 對此中國養生網中醫頻道的小編就從清明節如何養生,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要預防哪些疾病,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方面整理了清明節的養生大全。
清明踏青 防濕寒侵邪
《曆書》曰:“春分後十五日, 鬥指丁, 為清明, 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因此得名。 ”
清明一到, 氣溫明顯轉暖, 雨量增多, 空氣濕度增大, 百花齊放, 春意盎然, 春遊踏青正當時, 人們的戶外活動進一步增多。
然而中醫認為, “風為陽邪, 其性開泄”, 春風容易導致風寒入侵, 加上清明多雨, 濕氣較之前會有所加重。 在“風”和“濕” 共同作用下, 容易引發感冒、風濕、肩周炎等病痛。 因此, 清明節氣要尤其注意防止濕寒侵邪。
![](/uploads/20140709/8432E5DC47E8.png)
建議外出踏青賞春的市民, 穿衣仍然以輕便保暖為主, 可準備一件可隨時穿脫的輕薄外套, 及時增減衣物。 容易出汗的市民最好隨身攜帶一條小手帕或毛巾用來擦汗, 以免“風邪入體”。
飲食忌酸宜溫避“發物”
在飲食上,
忌酸。 因為人體內的肝氣會隨著春天而日盛, 肝氣在暮春之際的清明期間可以達到頂峰。 此時如果肝氣過於旺盛反而容易損傷脾胃。 而肝在五味中對應的是 “酸”, 此時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 就會不利於脾胃功能, 影響消化吸收。 因此, 市民應少吃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
宜溫。 由於清明雨多濕氣較重, 因此在飲食上還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 如白菜、蘿蔔、芋頭等。
避“發物”。 中醫所說的“發物”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 發物致病的特點一般有發熱、發瘡、上火、動風、生痰、脹氣、便秘、腹瀉以及誘發痼疾等。
![](/uploads/20140709/9A6F767051FD.png)
祭祖掃墓避免勞心傷神
在中國, “清明”更多地承載著人們祭祀先烈, 緬懷先人的民俗意義。 許多外出打工的人在清明節前後都會特地趕回老家掃墓祭祖。
但是清明假期短, 長途跋涉, 奔波疲勞, 休息不好, 不但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影響假期後的正常工作, 而且掃墓時還容易讓人觸景生情, 累積悲傷、抑鬱等負面情緒, 不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因此, 市民在掃墓時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 避免長期勞累傷神。 尤其要注意照顧到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家屬的情緒, 及時開導, 避免因過於哀傷或激動而誘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