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血小板39

大家都應該比較清楚, 血小板在人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人體血液中不能缺少的一個物質血小板的多與少, 也影響到了人的健康情況。 而如果一個人受了傷, 他的血很難止住的話, 這種人多半是出現了血小板低的狀況, 是因為血小板低會減緩人血液的止血速度。 那麼如果一個人去醫院, 檢查到自己的血小板只有39這種情況應該怎樣解決呢?

血小板是參與凝血的重要成分。 血小板減少的直接影響就是妨礙凝血, 導致出血, 在皮膚下的出血稱為紫癜。 當血小板數大幅度下降時, 可發生嚴重的出血以至危及生命。 血中血小板減少可以是由於血小板的生成減少, 血小板的破壞增加, 也可以是由於血小板的分佈異常。

例如, 正常情況下, 約有20%的血小板貯存在脾內, 而當脾極度腫大時, 80%的血小板可停留在脾內, 從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計數明顯下降。

血小板破壞加速是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常見原因。 血小板的壽命可以從通常的10天左右減至不到1天。 引起血小板加速破壞的原因中, 變態反應是最常見的。 本病分急性和慢性兩型。 急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兒童多見。

發病前1~3周或更長時間常有感染史,

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風疹、水痘、腹瀉等。 起病常急驟, 可發熱;出血是突出的臨床表現, 通常表現為紫癜, 鼻或牙齦出血, 也可有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少數病例在發病1~2周內可發生致命性的顱內出血。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見於成年人, 一般起病緩慢, 主要表現為長期反復出血, 出血程度較輕。 這類病變可能由藥物引起。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常因藥物過敏反應引起。 可誘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藥物有巴比土類、氯黴素、氯噻嗪、奎尼丁、金製劑、磺胺類、水楊酸類等。 患者常在用藥後數小時內出現症狀, 先有發熱發冷、皮膚瘙癢及倦怠感, 繼而出現紫癜及黏膜出血, 還可出現口腔潰瘍。

停用有關藥物後, 症狀一般可在1周左右消失;但由奎尼丁引起者則症狀可能延續至停藥後10~14天;由金製劑引起的可能要在停藥後數月, 血中血小板計數才能恢復正常。 如果患者不再接觸此類藥物, 血小板數可不再下降;如果再次接觸有關藥物, 血小板數又可下降。 這種情況與骨髓受抑制不同,

後者的恢復過程常很緩慢, 或根本不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