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藥膳有講究 應適量且有節制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 其發源于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 是將中藥和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 它“寓醫於食”, 既將藥物作為食物, 又將食物賦以藥用, 藥借食力, 食助藥威, 二者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 起到保健強身、延年益壽以及防病治病的功效。

既然是藥物就要區別于普通飲食, 要注意中藥的性味, 藥膳的禁忌以及選料等,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下:
根據體質來辨證施膳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講究辨證論治, 其實進補藥膳也要根據自身體質做到辨證施膳。 中藥藥性有寒、涼、溫、熱之分, 要根據不同人的體質或病情來科學選用。 一般來講, 溫性、熱性的食療中藥, 如大蔥、生薑、紅棗、核桃、羊肉、小茴香等, 具有溫裡、散寒、助陽的作用, 適於偏陰質的人或寒證、陰證患者, 主要表現為畏寒、乏力、易出汗、記憶力差、腰酸膝軟、胃寒、便溏、性功能較差等。

優選藥材 科學烹製
選購藥材一定要新鮮優質,
藥膳雖好但要適可而止
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是無毒, 買回一把茴香就炒著吃, 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 拿上幾根人參就煨湯, 這樣做是不正確的, 也是很危險的。 中藥是很講究用量的, 量大量小直接關係著藥效, 不分劑量, 盲目使用, 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 服用後導致腦溢血, 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飲食有節”是中醫重要的養生保健原則, 藥膳食療同樣應適量而有節制。 短期內不宜進食過多, 不可急於求成。 應根據自身狀況, 經常小量服食, 持之以恆, 久之定能收效。 值得注意的是, 藥膳雖有不少好處, 但其針對性和治療效果遠不及藥物, 只有兩者配合應用, 相輔相成,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人相應 因時制宜
祖國醫學認為天人相應, 治療疾病講究三因制宜, 同樣藥膳也應講究因時制宜即四季五補, 春天萬物復蘇, 五臟屬肝, 適宜升補;夏季分初夏與長夏, 初夏天氣已熱, 五臟屬心, 宜於清補, 長夏天氣炎熱, 五臟屬脾, 宜於淡補;秋季天氣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