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燥熱纏上身 中醫養生建議幫到你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即使白晝依然豔陽高照, 但入夜後的涼意卻已沁人心脾, 清楚宣告秋天的到來。 不過, 明明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 為什麼身體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不自覺想要甘咳幾聲、鼻子開始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皮膚甘燥脫皮……, 身體缺乏水分滋潤, 當心秋燥症狀纏上你。
現代人最常見的5種秋燥症狀分別是口角發炎、皮膚甘裂、鼻出血、便秘與哮喘燥咳。 中醫解釋, 秋燥最容易傷害到肺系統, 包括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另外, 由於肺和消化系統互為表裡,
年長者、夜貓子最容易出現秋燥症狀
大部份患者分不清楚秋燥與燥熱、過敏及感冒的不同, 自己亂吃藥當然沒效。 到了秋天, 有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咳嗽現象, 但通常只是甘咳且感到口甘舌燥, 不會頭痛、喉嚨痛、流鼻涕, 就有可能是秋燥引起。 有些秋燥患者以為自己只是火氣大, 自行服用黃連等苦寒藥, 或是猛喝青草茶想要降火, 結果燥症沒有消, 反倒因為過度寒涼導致腸胃不適。
平時體質偏燥、年紀大、常熬夜、不當飲食的人, 比較容易產生秋燥症狀, 秋天時, 流鼻水、氣喘及咳嗽也更容易被誘發, 還有人因為鼻過敏狂打噴嚏, 導致鼻黏膜過於脆弱而流鼻血。
身體甘燥缺水也是一大秋燥困擾。
除了外在保濕外, 內在的保養也很重要。 中醫師最常使用的方法, 就是透過正確飲食來滋潤五臟六腑。
秋天該吃什麼?中醫的答案是:平潤的食物最好。
例如梨(生吃或蒸熟再吃均可)、百合、玉竹、沙參、石斛、荸薺、枸杞等, 可以潤心肺、養胃陰。 而帶有膠質或是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潤”的效用, 例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菇類、海參、海蜇皮等。
老中醫說吃豬腳養生, 就是因為豬皮富含膠質可潤燥,
多喝水去秋燥晨起吃粥健脾胃
想去秋燥必須養陰, 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 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 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 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 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 腸子開始蠕動, 就會想上廁所, 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 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 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多喝水很重要, 喝水的方法也要注意。 喝水時最好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少量多次,
另外, 中醫還有一個補水小秘方, 那就是喝蜂蜜水。 蜂蜜可以潤燥、清熱, 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滋潤肌膚的功效, 與水調和喝下, 既可補充水分, 又可以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許多甘燥症狀, 還能抗衰老, 是秋季養生的簡單良方。 不過, 由於蜂蜜內可能含有某些厭氧菌, 嬰幼兒、腸胃道過於敏感, 或是吃甜食容易泛胃酸的人應避免食用。
喜歡喝茶的人, 秋天可以用杭白菊泡茶, 半發酵的烏龍茶也是不錯的選擇, 適度飲用有助於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
兼具補充水分與潤燥兩大好處的飲食就要屬吃粥了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 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 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 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 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 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
中醫提醒, 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 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 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 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 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早睡早起多做緩慢放鬆的運動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中醫的養生觀和四季運行之道緊密相系。 秋天應該早睡早起、增加睡眠時間, 以斂陰養氣。 此外, 秋天氣溫多變化, 最好采洋蔥式穿法, 多準備幾件長短衣褲,
西方式的運動, 例如球類等, 大多都是競速、競爭性質, 然而運動只要一有競爭性, 心緒就無法平靜;適合秋冬季節的運動應該是放鬆的, 運動時最好不帶任何思緒, 讓身體自然運作, 身心靈才能真正結合、有效養生。
運動時心情的放鬆, 可以帶動身體的放鬆, 讓氣血運行順暢、經絡暢通, 進一步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 要能符合放鬆、緩慢、繞圓、對稱等條件, 建議到公園找兩棵樹繞8字散步, 就能達到收斂氣血、聚精養神的效果。
藥膳DIY
*雙銀百合湯
銀耳100克、銀杏15粒、百合30克、紅棗20枚、冰糖適量。 銀耳先煮片刻, 再放入銀杏、百合、紅棗煮沸後, 改用小火加入冰糖稍燉即成。
*川貝冰糖梨
梨一個挖去核, 川貝粉6克、冰糖10克放入梨中, 蒸熟後食用,早晚各一次。川貝冰糖梨有潤燥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咽喉甘痛、聲音嘶啞、鼻腔甘燥、口唇甘裂等。
蒸熟後食用,早晚各一次。川貝冰糖梨有潤燥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咽喉甘痛、聲音嘶啞、鼻腔甘燥、口唇甘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