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足太陽膀胱經的作用

膀胱經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足太陽膀胱經, 因此足太陽膀胱經和膀胱經是同一個經脈。 在足太陽膀胱經上不僅分佈著許多穴位還有許多分支, 每一個分支到達的部位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不少人在進行推拿按摩的時候都會著重按壓足太陽膀胱經。 所以按壓足太陽膀胱經會對人體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膀胱經的功效

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睛明穴), 上過額部, 交於督脈直至巔頂(百會穴)。

2、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 複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 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 夾脊旁, 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 下行至腰部, 進入脊旁筋肉, 絡于腎, 下屬膀胱, 再從腰中分出下行, 夾脊旁, 通於臀部, 經大腿後面, 進入胭窩中。

其二, 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 通過肩胛,

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 過臀部, 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 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 會合於胭窩中, 向下通過腓腸肌, 經外踝後面(昆侖穴), 在足跟部折向前, 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 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膀胱, 絡腎, 與心、腦有聯繫。

4、主要臨床表現:惡寒,

發熱, 鼻塞, 鼻衄, 頭痛, 目痛, 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 足小趾麻木不用, 少腹脹滿, 小便不利, 遺尿。

5、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 外邪侵襲, 本經受邪, 則惡寒, 發熱, 鼻塞, 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巔絡腦, 邪氣隨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於目內眥, 下行項後, 一支挾背抵腰, 下行經股入奈窩, 一支循背下行, 至奈窩後又下行, 至外踝折向前, 至足小趾, 經氣不利, 則目痛, 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 足小趾麻木不用。 膀胱氣化失司, 則少腹脹滿, 小便不利, 遺尿。

6、本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 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 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膀胱經不通的症狀

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 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 若這條經絡通暢, 外寒難以侵入, 內毒及時排出, 身體何患之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 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 誰給膀胱經能量呢, 主要是靠腎臟, 腎與膀胱相表裡, 膀胱經只是個通道, 本身無動力運行, 需腎氣的支援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 所以你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 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 同理, 督脈亦是如此。

打通膀胱經和督脈呢?其實很簡單, 方法很多, 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不通, 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 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 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 要注意, 膀胱經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 同樣可以刮痧、拔罐、點揉、敲打, 甚至用手大把攥, 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 還可兩腿繃直, 俯腰兩手摸地, 向後仰身彎腰以及仰臥起坐, 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 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後側的膀胱經, 那就全可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