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練太極 運用四項準則的六項功能

1、頂勁要虛虛領起, 則精神自然提起, 同時氣沉丹田, 周身放鬆。 由於身體上領下沉, 即使身軀放長而產生彈性成為 勁。 陳鑫說:“沿路纏綿, 靜遠無慌, 肌膚骨節, 處處開張。 ”若是周身僵力, 就會失去棚勁, 也就不能通過沾、粘、連、隨去求懂勁。

2、立身須中正安舒, 具有支撐八面之勢, 使推手時身軀不致偏於一邊或依賴于對方身手之上, 以免己勁為人所識, 若偏一邊, 就不易順遂地運用粘走功夫。

3、在神氣內隱則柔, 外顯則剛的前提下, 推手時要具有忽隱忽顯的剛柔變換作用, 這正是求懂勁過程中不斷問勁的表現。

4、推手時要求做到兩手有虛實, 兩足有虛實, 一手一足上下亦要分虛實, 形成處處分陰陽, 處處有虛實。 陳鑫說:“虛實兼到, 忽見忽藏;實中有虛, 人己相參;虛中有實, 熟測機關。 ”待虛實的轉換熟練後, 只要注意一隻手, 其它一隻手兩隻足由於下相隨, 自然也就能隨著靈活轉換。 所以陳鑫又說:“千古一日, 至理迴圈, 上下相隨, 不可空談。 ”這是問勁、化勁和達到懂功的基礎。

5、對方仰來則高以引之, 使有高不可攀之感而失去與重心;對方俯來則愈向下引, 使有如臨深淵, 搖搖欲墜之感;對方近迫則愈引愈虛, 使有長不可及之感;對方退走則粘逼, 使有迫促之感。 這是符合沾、粘、連、隨的化勁與發勁要求的, 這樣就可避免發生頂匾丟抗四病, 使推手技巧迅速提高。

6、推手時精神須提起, 這樣周身才能輕靈貫串, 並要輕靈得具有“一羽不能加”的敏感。 同時螺旋纏絲也須不斷變動, 要旋轉得形成“蠅蟲不能落”之氣勢。 若動作表現出遲重不靈, 則不易懂勁, 若運動沒有纏絲, 則失去化勁, 也失去半化半進、明化暗進、即化即進的纏絲勁技巧。 沒有化勁就變成比力, 就不成其為太極拳推手了。 能化而不能發, 能柔而不動剛, 剛柔不能相濟, 都非太極兩儀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