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可以排濕氣嗎 怎麼判斷體內有濕氣
身體有濕氣, 會讓人感到困倦、四肢沉重、沒有食欲, 很多人認為出汗可以排濕氣, 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怎麼判斷體內有濕氣、祛濕吃什麼好?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 中醫最怕濕邪。 寒、熱都好辦, 寒則溫之, 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 有燥咱就潤燥, 有暑咱就清暑。 用燥濕的方法, 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 濕邪還是除不去, 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濕, 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 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 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 濕氣在皮下, 就形成肥胖……
濕氣比較重引起的現象: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 舌頭甚至黃中帶膩出現腸胃炎現象。
引起濕氣的原因:脾虛, 中醫認為, 脾臟能運化水濕, 脾喜燥而惡濕,
如何判斷我們體內是否有濕氣呢?
我們可以從頭到腳這樣來看。 如果夏天老覺得頭沉沉的, 累累的, 像洗完澡裹一個大濕毛巾在頭上, 昏昏沉沉的, “頭重如裹”, 這是一種濕重的表現;又比如說眼皮腫, 顏面浮腫, 舌質厚膩;再比如說總是倦怠乏力, 身體沉重, 老想睡覺, 不想吃, 吃完了以後還拉, 大便還稀軟, 或者不成形, 解得不痛快, 所謂大便不暢, 這都是脾虛的表現;還有下肢的腫, 也是一種濕的表現。
最核心的表現在什麼呢?比如經常會有一些食少納呆不想吃飯, 大便溏軟, 或者不消化的食物都可能出現,
哪類人群特別容易被濕邪所困?
比如肥胖的人, 往往是長期愛吃油膩、甜食、肉食, 容易化生痰濁, 代謝不了, 在體內堆積。 中醫講濕熱是痰積的,
再有一個是脾虛的人, 這個脾虛分為脾氣不足和脾陽虛, 脾陽虛在脾氣不足的情況下還增加了怕冷。 有些人夏天絕對不敢開空調, 不敢開風扇, 就是氣不足, 而且是陽氣不足。 氣不足可能愛出汗, 除了說話聲音低, 有氣無力的的表現之外還加上一個怕冷。 所以脾陽不足、脾氣虛要格外注意, 儘量別等到濕邪困脾, 又導致大便稀溏再治, 要及早用健脾的方法。
有人說多出汗可以排濕氣, 這種說法對嗎?
出汗的過程要散熱, 如果出大量的汗還會丟失很多電解質, 這個時候可不一定排濕氣了。 汗水陰液, 對於濕有一定利的作用, 但是體內的濕還仍然存在, 那是因為脾虛造成的, 所以我們要通過健脾利濕的方法, 增加脾的運化功能, 把水穀輸布到全身, 重新利用。
而單純的出汗, 不完全是中醫講的利濕的概念, 大量的出汗是不利的, 如果再不能及時補充, 更加不利, 這樣是不好的。
健脾祛濕吃什麼?
健脾的食物有: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小米、蓮子、莧實、豬肚、鴨、鵪鶉等。
祛濕的食物有:鯉魚、赤小豆(紅豆)、金針菜、萵苣、薏米、扁豆、冬瓜等。
健脾祛濕食譜推薦:茯苓粥
取粳米100克, 淘淨;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鍋中, 加入適量水, 調至武火將水燒沸, 水開後轉用文火熬至糜爛, 然後加入鹽、生薑粒若干, 攪勻即成。 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 根據口味可加入紅糖。 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濕的功效, 對於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