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什麼是“清心”養生法

養生之道, 貴在得“法”。 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 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 還要有適性適人的養生方法。 因此, 要掌握中醫養生之道, 還必須講究具體的清心之術。

靜思冥想法 這是解除心理疲勞的一種有效手段。 一個人可在心煩意亂時, 獨坐在光線柔和、溫度適宜、環境安靜的房間裡, 雙目微閉, 深吸氣後再慢慢呼出, 反復幾次, 讓放鬆的情感傳遍身體各部。 然後, 運用想像讓自己處身於一個令人愉快的自然環境中, 儘量體驗想像環境中的美好, 如海風輕拂、鳥語花香……使自己從聲音、顏色、氣味各方面體驗出舒適,

然後再慢慢睜開眼睛。

聊天健腦法 聊天既是一項裨益身心健康的快樂活動, 又是獲得美好心情的一種有效而愉快的手段。 在節假日茶餘飯後, 親朋好友相聚, 闔家團圓, 吹吹“山海經”, 侃侃家常話, 無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腦力保健操。 使大腦在和諧氛圍裡得到一次“健美鍛煉”。 聊天還能消除積鬱, 忘卻愁苦, 使人得到快樂, 而樂能怡情, 樂能使人長壽。

精神勝利法 人際交往並非處處都陽光燦爛, 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 要儘量學會從光明面看問題, 要善於為自己找“下臺梯子”, 要多看到自己的優點, 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使自己愉快、輕鬆的方面, 使自己變得心安理得, 樂觀開朗。

治身養神法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國猶於治身,

治身之道, 務在養神, 治國之道, 務在舉賢。 ”舉賢能安邦興國, 養神可益壽延年。 諸葛亮把治身與治國相提, 養神與舉賢並論, 足見養神之重要。 中醫認為, 神為一身之主宰, 統帥五臟六腑。 神是人體生命活力的總括, 對心身健康關係重大。 我國古代醫家和思想家在養生益壽的認識與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並有許多精闢的論述。 《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精神氣志者, 靜而日充者以壯, 躁而日耗者以老。 ”《內經》曰:“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可見神的充耗關係到人的壯和老;神的得失又關係到人的昌與亡。 “神清意平, 百節皆寧”, 養神是養生之本。

情志調節法 七情可以致病, 同樣也可以治病。

情志療法便是利用這一原理來調節情緒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這一療法主要運用五行學說, 依據五行相勝的制約關係, 形成的悲勝怒, 怒勝思, 思勝恐, 恐勝喜, 喜勝悲的情志相勝心理療法;有通過提高患者的認識能力, 明白過激情志致病的道理, 以達到治療或預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順理法;有運用激情和應激情況下所導致的生理、病理改變, 以收到治療之效的激情刺激法;還有運用情緒的兩極性治療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療法等。

言語開導法 該方法源自《靈樞師傳篇》:“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 雖有無道之人, 惡有不聽者乎?”這裡告、語、導、開便是言語開導的基本要領。 《普濟本事方》記載的一個醫案,

就是通過給患者分析病理病機, 使其心悅誠服, 沒有服藥, 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病功效。 “有董生者, 患神氣不寧。 每臥則魂魄飛揚, 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 驚悸多魘, 夕通無寐, 更數醫而不效。 予為診視, 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眾皆以為心病。 ’予曰:‘以脈而言之, 肝經受邪, 非心病也。 ……故臥則魂歸於肝, 神靜而得寐。 今肝有邪, 魂不得歸, 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 肝主怒, 故小怒則劇。 ’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 雖未服藥, 已覺沉屙去矣。 ”

移精變氣法 該方法屬於中醫祝由療法。 《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說:“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變氣, 可祝由而已。 ”即通過語言、行為、舞蹈等祝由形式, 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 轉移其對局部痛苦的注意, 改變其惡性循環,

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內守狀態, 移易精氣, 變利血氣, 以調動人體本能的力量來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靜坐澄心法 某些疾病可以通過改變環境, 用靜坐澄心的方法, 堅持不懈地達到另一境界, 以使疾病自然痊癒。 《友漁齋醫話》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前明道林蔣先生偶抱疾病, 歲乙亥病益甚, 噦血幾不起。 先生乃棄醫藥, 借寓道林一室, 只以一力自隨。 閉目迭足, 默坐澄心, 常達晝夜, 不就席。 一日忽香津滿頰, 一片虛白, 炯炯見前, 猛然有省之間, 而沉屙已霍然去體。 ”

“清心養生”之法古代不少詩人深得其旨, 陸遊的“人安病自除”, 白居易的“心是自醫生”說的都是養心為要, 要防止產生心病。 朱熹的“心平氣自和”, 王靜莊的“心寬出少年”都告訴我們,

養心就是保持心態的寬和與平穩, 一個人只要心不老, 他將會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