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心氣虛的偏方

心氣虛指由發汗、瀉下太過, 或勞心過度, 心氣耗損或年老臟氣日衰、病后體虛所致。 心氣虛指由發汗、瀉下太過, 或勞心過度, 心氣耗損或年老臟氣日衰、病后體虛所致。 表現為心悸, 氣短(活動時加劇), 自汗, 胸悶不舒或痛, 面色蒼白, 體倦乏力, 舌質淡, 舌體胖嫩, 苔白, 脈虛等。 治宜益氣養血為主。 心氣虛證是臨床常見的、病勢較緩、病情較輕的證候。 多因稟賦不足、心氣素虛;年邁體衰、臟氣漸弱;勞倦思慮過度, 耗傷心氣;或由久病氣血雙虧, 心氣乏源;或因誤汗、過汗、汗出過多, 心氣隨之而泄, 導致心氣不足。 其證屬虛,

病位主要在心。 日久可影響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極易造成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的發生。 如果能在飲食中加入一些營養的食物, 或者使用一些簡單的偏方, 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偏方1

(1)宅中湯加減:炙黃芪15克、炙黨參12克、朱茯神10克、遠志10克、當歸10克、白芍l

0克、丹參6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適用于心氣虛, 無寒、熱象癥狀者。

(2)養心湯加減:炙黨參12克、炙黃芪10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0克、朱茯神10克、當歸10克、白芍10

克、百合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本方適用于心氣虛偏陽虛癥狀者。

(3)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12克、炙黨參10克、生地黃15克、阿膠珠10克、朱麥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廣木香6克、生姜6克、大棗5枚。 本方適用于心氣虛偏陰虛而兼見脈結代, 或促者。

以上方藥, 濃煎, 取汁200~300毫升, 每日1劑, 溫服, 每日3次。

偏方2

偏方1為基礎, 加減變化:若氣虛及陽, 癥見形寒肢冷者加附片6克、蓽澄茄6克以溫陽;若氣虛致血瘀, 癥見胸悶憋痛, 口唇紫紺者在養心湯的基礎上加檀香6克、桂枝10克、丹參10克以活血通絡;若納呆、腹脹、大便溏泄者加炒白術10克、薏苡仁15克、陳皮10克、砂仁6克以健脾利濕;兼見血虛,

癥見口唇淡紅, 心悸不已者可在宅中湯基礎上加桂元肉15克、制首烏12克以養血安神;若兼咳嗽少氣, 喘促面浮加沉香6克、蛤蚧10克、核桃仁15克焙干共研末, 每次5克以固腎平喘:若兼見膽虛, 癥見心悸不寐.寐中惡夢紛紜, 易驚恐, 可在宅中湯基礎上加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15克, 以補氣益膽安神。

偏方3

(1)百合15克、桂元肉15克, 加冰糖少許請鈍后, 少量頻服。 (2)百合30克、蓮子肉30克、粳米200克煮粥早晚服用。 (3)桂元肉30克、大棗15克, 加入糯米200克, 煮粥食之。

偏方4

燕窩湯

原料:燕窩、冰糖。

制法:燕窩放入盅內, 用溫水浸泡至燕窩松軟, 用鑷子擇去毛, 撈出用輕松洗凈, 瀝凈水分, 撕成細條備用。 鍋中加入清水,

放入冰糖, 燒開溶化后撇去浮沫, 用紗布濾去雜質, 將汁液倒入干凈的砂鍋中, 下入燕窩, 加入煮沸即可。

以上食療偏方僅僅是對病情的緩解和加速恢復。 生活中要注意一下幾點來預防此病的發生:

1.精神及生活護理較為重要, 要使病人克服急躁、驚恐、焦慮的不良情緒。 病人居處的環境應安靜, 嚴禁喧嘩, 且應空氣新鮮, 干凈舒適, 以保證病人能安靜休息。

2.心氣虧耗患者, 一定要高度重視脈象的變化。 過快、過侵及促、結、代等間歇脈, 要及時調整方藥, 觀察病情, 結合病情迅速進行辨證處治。

3.“厥心痛”、“真心痛”病中屬心氣虛的病人, 不宜飯后“百步走”, 因飯后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幫助消化食物, 而飯后活動則使血液分布到四肢,

造成相對的心臟供血不足而誘發“厥心痛”。 勞則氣耗, 導致心氣更虛, 加重心絡痹阻, 不通則痛作, 不可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