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站樁不容忽視 太極基本功

站樁的作用:

在練太極拳之前, 都要站樁, 其作用是增強對太極拳的整體認識, 使我們進入拳架之後不犯毛病。 站樁的要求在於對平衡、腹部堅實點、韌帶、肉、骨、呼吸的協調一致以及走勁的完整, 這樣才有利於保持和貫徹行功要領。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 大多數對站樁的功法作用缺乏認識, 尤其是不明白太極拳理論和功法的人。 他們認為練太極拳站樁枯燥無味, 又吃苦。 一開始練拳便急於練拳架, 好像拳架動作就是一切, 以為只要有拳架就是懂得太極拳了。 有的雖也按功法站樁, 但只走過場, 不肯認真下功夫。

他們視站樁為初級功, 視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為中高級功。 對站樁只是一個過渡, 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方面研究。 所以進入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之後, 不再回頭練站樁了。

凡不重視站樁的作法都是不正確的。 因為由於缺乏樁功基礎,

一旦進入走架、推手, 上身很容易出現很多不必要的緊張, 致使走架、推手不能便利從心, 進入散手、發放手之後問題更為突出, 處處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影響太極功法的發揮。 如練太極拳者不練站樁就會走很多彎路, 結果還得費更多的時間來補練站樁。

實踐證明, 有樁功者與缺乏樁功者相比, 他們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的品質有著顯著的差別, 前者沉著、自然, 後者飄浮、彆扭, 缺乏太極拳的拳味, 所以認為站樁是枉費功夫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1、調身

(1)抱球式。 兩足平行分開, 與肩同寬, 自然站立;頭部正直, 似有線上提, 似頂非頂;下頦微收;舌自然置放, 不抵上齶;雙眼輕輕閉合;雙肩自然下垂, 不可聳肩;雙手慢慢移至胸前,

高與肩平, 距離約30釐米手心向內呈抱球狀, 手指分開而微曲, 兩手約離兩三拳遠, 腋下虛空, 胸背自然垂直, 心窩微收;伸腰沉跨, 臀部略向後坐;雙膝微曲, 不過足尖;足以自然涵虛, 足趾似有抓地之意。 以上這些要求不可刻意追求, 應在自虛, 足趾似有抓地之意。 以上這些要求不可刻意追求, 應在自然中逐步形成, 最終達到全身舒展, 微有挺拔之勢。

(2)扶按式。 保持上述球式, 而後兩手翻掌, 手心向下, 緩緩下降到與腰帶同高的位置, 兩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 手掌似乎輕輕按在水中漂浮的木板上, 重心稍偏前掌, 身體略前傾。

(3)休息式。 同抱球式, 只是兩臂自然背於身後, 兩手背腕關節置於腰髖部, 雙手五指自然分開, 如各握一小紙球狀。

2、調心

(1)抱球式。 設想胸前懷抱一個極薄的紙球, 若用力抱, 紙球會癟;若無心抱, 則紙球會飄去。 要求似用力而非用力, 紙球既不會癟, 也不會抱掉。 注意當以雙手臂和胸腹來感受這個球的存在, 用意念而不用力。

(2)扶按式。 設想雙手扶按漂浮在水中的木板,

稍覺用力按時, 身體略有向上伸拔之意, 木板則下沉;雙臂放鬆不用力時, 木板浮起, 身體似略向下坐和回縮, 隨手下的木板起浮, 體會周身的伸縮吞吐之勢。 注意這一切仍須用意念而不用力去做, 不可露於外形。

(3)休息式。 設想身處海邊, 兩腳如踩在鬆軟的沙灘上, 全身沐浴于溫暖的陽光下, 微風吹拂, 心曠神怡。 雙手所抓的紙球既不緊也不松, 抓之用意念不用力。

3、調息

無論取上述何種姿勢, 均要求自然呼吸。 既不提氣, 也不沉氣。 可以鼻呼鼻吸, 也可以鼻吸口呼或口鼻同時呼吸。 久而久之, 呼吸自然達到深長柔細, 也會自然形成腹式呼吸, 此過程不可人為造作, 要自然形成。

太極拳站樁分為無極樁、馬步樁、川字樁等。 站樁要站的時間根據練習者自己的身體情況來站。

無極樁:

無極樁也就是太極拳的預備式。 從外表看, 它是極其自然地垂手站立著, 兩腳左右平行分開, 距離與肩寬相等。 膝關節不要用力挺直, 要放鬆微屈, 兩膝堅實點、韌帶、肉、骨只是輕輕相會。 對胯部要求尾閭自然中正, 整個軀幹要自然放鬆, 既不挺胸收腹, 也不彎腰駝背。 兩肩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放鬆自然下沉, 肘部不要用力伸直, 任其保持堅實點、韌帶、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彎曲。

兩掌輕輕向前翹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態。手指堅實點、韌帶、肉、骨自然分開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堅實點、韌帶、肉、骨舒展的狀態下略為內凹,整個掌指如貼在一個大圓球上。兩臂勿貼身,有分向左右鬆開的思想,兩腋有空虛的感覺。

按照以上姿勢站定之後,全身的重量應落承在兩腳跟和兩腳的外圓上,腳掌和趾不要過分的著力,只是輕貼地面即可,如果掌、趾過分著力,定是身體前俯所致,應予糾正,否則影響全身各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鬆弛。

無極樁是在堅實點、韌帶、肉、骨、滿體鬆弛的狀態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會力學支點的原理,安定得則像搭積木一樣穩置的擺放著,不要過分依賴肉的著意緊張來支持,然後把全身的皮、肉儘量放鬆,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猶如一件衣服搭在一個安定的衣架上那樣。

無極樁的重點部位是軀幹。軀幹的鬆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狀態下才能辦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勢要端正。脊柱,它作為軀幹的中軸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個脊柱(頸椎、胸椎、腰椎)由24塊零碎而不規則的骨頭所組成,動搖性很大,是人體受壓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問題。就是要在此韌帶處調節平衡。腰椎韌帶調節好後。它和全身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松靜穩實、飽滿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寬舒的胸部組成一個完善的整體。

軀幹的鬆弛最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堅實點以代替胸部堅實點,是中華武術運動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術功法使用“內勁(平衡、腹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區別於其他運動項目的根本之點。只要有了這個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極拳勁法(心靜出來的方法)的真諦了,這時那怕你走架的動作還不熟練,甚至很不像樣,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數;反之,如果不會建立腹部堅實點,那麼,不管你練拳的動作多麼熟練,規範化,優美,也是不及格的。因為這只有太極拳的形,沒有太極拳的質,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太極拳,也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功力來。

太極拳不僅把無極樁作為拳架、推手的起式,而且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功法來練習 ,由於它的價值很高,不少人終生鍛煉不厭。在此必須指出。要練好無極功夫,不是輕而易得的,需要長期耐心的鍛煉,才能獲得它的最深效益。

馬步站樁

練步之法以馬步為基礎。馬步,又名馬襠、地盆或站樁。為什麼要練馬步站樁呢­因其步穩氣沉,不但可免血氣上浮和呼吸短促之病,而且可使浮力漸去,得到氣力沉 重的效果。雖然拳術多半都在練手上的功夫,但是如步法不穩固,基礎不堅,一動即搖,上重下輕,結果好像風絮水萍,毫無根基,這樣會影響到全身,使之散亂。 所以我們要求練其舉足輕如鴻毛,立步重如泰山。如此可見,應該下苦功夫,練習馬步站樁。

練馬步樁的方法是兩腳平行分開,相距要比肩 寬,身向下蹲如坐馬上之姿勢,同時兩臂向前伸出,隨之,分向左右,平置於身之兩側,兩臂略低於肩,掌心均向下(注意松肩墜肘);兩眼向前平視;呼吸保持自 然。當身體下蹲的同時,意念在命門,感到腳跟吃力時,再想膝蓋尖與腳尖呈垂直狀,穩定時,意念又至命門,如此反復,直至兩腿酸痛到極點才能休息,萬不可一 站即起,否則很難收到功效,初學者不可不注意。每天早晚分做兩次練習,時間長短可以逐漸增加。

川字步站樁

太極拳的站樁,多用川字步,不用丁字步,也不用八字步,因為丁字步小,八字步大,若使身體變化靈敏,以川字步為佳。練川字步的方法是由立正姿勢開始,先向前方踏出一步,兩腳尖方向均向前,兩腳一前一後。左右的距離是以自己的一腳之長為度。

隨之,往後坐身,體重落於後 腿,以鼻尖、膝蓋尖、腳尖三尖相照(即三尖上下對正呈垂直線)。與此同時,前腿舒直,腳尖蹺起,腳跟虛落於地面;兩臂同時向前伸出,一臂在前,掌心朝裡, 拇指與鼻尖前後相對,一臂在後,掌心朝外,以中指尖貼近臂彎,拇指對正心窩。兩眼順前手的拇指上方平遠視。初學者如能依此法在規範正確的方式上練習,在不 久期間後,身體各部即會感到舒適、愉快。尤其是腰、腿各部就會有異常的發熱和舒適感。

一字立體站樁

有“合掌式”與“撐掌式”兩種。太極拳在發勁時,都是先由腳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經夾脊而達於手指。但為了能使力從脊背發出,則須由立體站樁練起,才能得此效能,若不如此,則不易成功。此樁主要是具有養生祛病延年功效的,同時也為技擊方面奠定了基礎。

練立體樁“合掌式”的方法是,身體直立中正不可俯仰,兩腳平開成一字形狀,距離約與肩同寬,同時兩臂向前伸平,掌心均向內,以兩掌的中指相互接觸,好像 用手抱樹狀,兩眼注視手中指的中間,俟指尖剛剛相觸時,立即使它分開,分開後馬上使它再相觸,相觸後再分開,分開後再相觸,就這樣使兩眼視線集中在兩手指尖的接觸點上。

如能依此法做正確了,胸部與兩臂裡邊,即會感到氣力充沛、圓滿舒適。進一步要做到由動到靜,即拳論中“靜中觸動動猶靜”的要求。意思是指動作要從靜開始,因為靜極才生動,再從動中而求靜,所以這時候身體所呈現的形態,則是全身自然地放鬆,兩眼也是自然地形成閉目垂簾。同時即能達到身無一物的 “忘我”境界,到此境界時,性不養而自養,身不煉而自煉,如此堅持鍛煉,日久功深,自能使身之氣血平衡,成為無病之鐵人。

練立體樁 “撐掌式”的方法是,除將兩手掌心向外,手背向裡,兩手中指仍相接觸外,其餘動作均與“合掌式”相同。在意念上是假想手上如與人或物接觸時,馬上用意想脊 背往後一撐;如感到脊背有東西推擠時,立刻用意想兩手心往前一撐,就這樣不停地變換著意念的鍛煉,既能使意念變化靈敏,又可使兩手及背脊發出內勁來。如能依此法做到正確時,兩臂與脊背會覺得有向外分張之力,此種感覺就是“撐掌式”的功能。

弓步站樁

此樁是太極拳中在技擊方面常用的進攻步法,也是最基本的步法。弓步樁與坐步樁(即川字步樁)的關係特別密切,進身,即向前進攻時要用弓步;退身,即身形後撤化解時應用坐步。兩腿變換步法時,動作要靈活。

弓步樁的練法是:身體直立,向前邁進一步,腳落正直,隨之,屈膝略蹲,膝蓋不可越過腳尖;後腳也要正直,腿彎舒直;體重落於前腿。同時,兩臂向前伸平,兩掌左右相對,虎口向上,指尖向前,松肩墜肘,兩眼平視前方。意想脊背與前腳掌相合,待夾脊與前腳相合的同時,兩手兩臂像被自己身體摧動向前推出似的。這時身體向前,同時呼氣,通過意念想脊背與前腳相合;當吸氣時身體便自然地微微後退,這時不要用意念,即什麼都不想而順其自然。就這樣“呼氣有意”,“吸氣無意”,一呼一吸,綿綿不斷,緩緩而行之。

站樁時間的長短,應結合自己的體質強弱,按由少到多、循序漸進、逐漸增加的規律,進行練習。最後練到有意變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時,能使周身完整一氣,並產生一種剛柔相濟的彈性力。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追求的太極勁。這也是太極樁功的效應。

兩掌輕輕向前翹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態。手指堅實點、韌帶、肉、骨自然分開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堅實點、韌帶、肉、骨舒展的狀態下略為內凹,整個掌指如貼在一個大圓球上。兩臂勿貼身,有分向左右鬆開的思想,兩腋有空虛的感覺。

按照以上姿勢站定之後,全身的重量應落承在兩腳跟和兩腳的外圓上,腳掌和趾不要過分的著力,只是輕貼地面即可,如果掌、趾過分著力,定是身體前俯所致,應予糾正,否則影響全身各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鬆弛。

無極樁是在堅實點、韌帶、肉、骨、滿體鬆弛的狀態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會力學支點的原理,安定得則像搭積木一樣穩置的擺放著,不要過分依賴肉的著意緊張來支持,然後把全身的皮、肉儘量放鬆,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猶如一件衣服搭在一個安定的衣架上那樣。

無極樁的重點部位是軀幹。軀幹的鬆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狀態下才能辦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勢要端正。脊柱,它作為軀幹的中軸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個脊柱(頸椎、胸椎、腰椎)由24塊零碎而不規則的骨頭所組成,動搖性很大,是人體受壓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問題。就是要在此韌帶處調節平衡。腰椎韌帶調節好後。它和全身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松靜穩實、飽滿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寬舒的胸部組成一個完善的整體。

軀幹的鬆弛最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堅實點以代替胸部堅實點,是中華武術運動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術功法使用“內勁(平衡、腹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區別於其他運動項目的根本之點。只要有了這個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極拳勁法(心靜出來的方法)的真諦了,這時那怕你走架的動作還不熟練,甚至很不像樣,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數;反之,如果不會建立腹部堅實點,那麼,不管你練拳的動作多麼熟練,規範化,優美,也是不及格的。因為這只有太極拳的形,沒有太極拳的質,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太極拳,也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功力來。

太極拳不僅把無極樁作為拳架、推手的起式,而且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功法來練習 ,由於它的價值很高,不少人終生鍛煉不厭。在此必須指出。要練好無極功夫,不是輕而易得的,需要長期耐心的鍛煉,才能獲得它的最深效益。

馬步站樁

練步之法以馬步為基礎。馬步,又名馬襠、地盆或站樁。為什麼要練馬步站樁呢­因其步穩氣沉,不但可免血氣上浮和呼吸短促之病,而且可使浮力漸去,得到氣力沉 重的效果。雖然拳術多半都在練手上的功夫,但是如步法不穩固,基礎不堅,一動即搖,上重下輕,結果好像風絮水萍,毫無根基,這樣會影響到全身,使之散亂。 所以我們要求練其舉足輕如鴻毛,立步重如泰山。如此可見,應該下苦功夫,練習馬步站樁。

練馬步樁的方法是兩腳平行分開,相距要比肩 寬,身向下蹲如坐馬上之姿勢,同時兩臂向前伸出,隨之,分向左右,平置於身之兩側,兩臂略低於肩,掌心均向下(注意松肩墜肘);兩眼向前平視;呼吸保持自 然。當身體下蹲的同時,意念在命門,感到腳跟吃力時,再想膝蓋尖與腳尖呈垂直狀,穩定時,意念又至命門,如此反復,直至兩腿酸痛到極點才能休息,萬不可一 站即起,否則很難收到功效,初學者不可不注意。每天早晚分做兩次練習,時間長短可以逐漸增加。

川字步站樁

太極拳的站樁,多用川字步,不用丁字步,也不用八字步,因為丁字步小,八字步大,若使身體變化靈敏,以川字步為佳。練川字步的方法是由立正姿勢開始,先向前方踏出一步,兩腳尖方向均向前,兩腳一前一後。左右的距離是以自己的一腳之長為度。

隨之,往後坐身,體重落於後 腿,以鼻尖、膝蓋尖、腳尖三尖相照(即三尖上下對正呈垂直線)。與此同時,前腿舒直,腳尖蹺起,腳跟虛落於地面;兩臂同時向前伸出,一臂在前,掌心朝裡, 拇指與鼻尖前後相對,一臂在後,掌心朝外,以中指尖貼近臂彎,拇指對正心窩。兩眼順前手的拇指上方平遠視。初學者如能依此法在規範正確的方式上練習,在不 久期間後,身體各部即會感到舒適、愉快。尤其是腰、腿各部就會有異常的發熱和舒適感。

一字立體站樁

有“合掌式”與“撐掌式”兩種。太極拳在發勁時,都是先由腳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經夾脊而達於手指。但為了能使力從脊背發出,則須由立體站樁練起,才能得此效能,若不如此,則不易成功。此樁主要是具有養生祛病延年功效的,同時也為技擊方面奠定了基礎。

練立體樁“合掌式”的方法是,身體直立中正不可俯仰,兩腳平開成一字形狀,距離約與肩同寬,同時兩臂向前伸平,掌心均向內,以兩掌的中指相互接觸,好像 用手抱樹狀,兩眼注視手中指的中間,俟指尖剛剛相觸時,立即使它分開,分開後馬上使它再相觸,相觸後再分開,分開後再相觸,就這樣使兩眼視線集中在兩手指尖的接觸點上。

如能依此法做正確了,胸部與兩臂裡邊,即會感到氣力充沛、圓滿舒適。進一步要做到由動到靜,即拳論中“靜中觸動動猶靜”的要求。意思是指動作要從靜開始,因為靜極才生動,再從動中而求靜,所以這時候身體所呈現的形態,則是全身自然地放鬆,兩眼也是自然地形成閉目垂簾。同時即能達到身無一物的 “忘我”境界,到此境界時,性不養而自養,身不煉而自煉,如此堅持鍛煉,日久功深,自能使身之氣血平衡,成為無病之鐵人。

練立體樁 “撐掌式”的方法是,除將兩手掌心向外,手背向裡,兩手中指仍相接觸外,其餘動作均與“合掌式”相同。在意念上是假想手上如與人或物接觸時,馬上用意想脊 背往後一撐;如感到脊背有東西推擠時,立刻用意想兩手心往前一撐,就這樣不停地變換著意念的鍛煉,既能使意念變化靈敏,又可使兩手及背脊發出內勁來。如能依此法做到正確時,兩臂與脊背會覺得有向外分張之力,此種感覺就是“撐掌式”的功能。

弓步站樁

此樁是太極拳中在技擊方面常用的進攻步法,也是最基本的步法。弓步樁與坐步樁(即川字步樁)的關係特別密切,進身,即向前進攻時要用弓步;退身,即身形後撤化解時應用坐步。兩腿變換步法時,動作要靈活。

弓步樁的練法是:身體直立,向前邁進一步,腳落正直,隨之,屈膝略蹲,膝蓋不可越過腳尖;後腳也要正直,腿彎舒直;體重落於前腿。同時,兩臂向前伸平,兩掌左右相對,虎口向上,指尖向前,松肩墜肘,兩眼平視前方。意想脊背與前腳掌相合,待夾脊與前腳相合的同時,兩手兩臂像被自己身體摧動向前推出似的。這時身體向前,同時呼氣,通過意念想脊背與前腳相合;當吸氣時身體便自然地微微後退,這時不要用意念,即什麼都不想而順其自然。就這樣“呼氣有意”,“吸氣無意”,一呼一吸,綿綿不斷,緩緩而行之。

站樁時間的長短,應結合自己的體質強弱,按由少到多、循序漸進、逐漸增加的規律,進行練習。最後練到有意變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時,能使周身完整一氣,並產生一種剛柔相濟的彈性力。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追求的太極勁。這也是太極樁功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