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養生 初伏防中暑中伏防濕邪
熱在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間, 三伏可以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雖然都是三伏天, 但是不同階段的伏天也有不同的養生注意事項,
三伏天養生小常識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 在熱浪的襲擊下, 人體產熱增加, 散熱減少, 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 在高溫環境中很容易中暑。
此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 烈日當頂時不宜出門, 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 勿做劇烈的運動, 中午要保證午睡。
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 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 若出現頭暈、心悸、噁心、嘔吐等中暑先兆, 應速至陰涼處, 解開衣服, 冷敷頭部, 飲用清涼飲料, 並服用人丹或十滴水。 遇有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
中伏防濕邪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 此時雨水增多, 水氣上騰, 濕氣極盛。 濕性重濁、粘滯, 易與熱結, 濕熱交蒸, 濕遏熱伏, 使得汗液難以蒸發、排泄。 濕邪最易傷脾, 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 胸中煩悶, 四肢無力, 食欲不振;濕熱下注, 可致腸炎、痢疾等腹瀉。
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 既要清淡, 又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 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 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 飛滑石、焦大麥, 甘草, 水煎代茶飲, 並注意飲食衛生, 嚴防“病從口入”。
末伏防秋老虎
此時已經入秋, 所謂“火燒七月半, 八月木樨蒸”, “秋老虎”頗凶。 由於暑熱最易傷心, 熱擾心神, 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 坐臥不安,
此時, 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 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 做到遇事不煩, 處事不躁, 精神愉快, 心情舒暢。 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 做到作息守時, 生活規律, 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 避免過度疲勞, 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
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 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 另外“秋瓜壞肚”, 對西瓜等宜少食, 以免損傷脾胃。
三伏天如何飲食
1、新鮮乾淨
中醫認為, 胃為後天之本。 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 脾胃功能較為遲鈍, 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 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 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 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 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
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 多食更是大有好處。 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 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2、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 冬為陰, 夏為陽, 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 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 人體陽氣, 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 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 三伏天, 人稍勞作或運動, 就大量出汗, 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 因此, 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3、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 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 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 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因此, “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
夏日祛火的食物, 上佳選擇:苦瓜、番茄等性涼、清暑的蔬果, 同時, 牛奶性微寒, 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 也是“去火”良品。 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4、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 適宜清補”。 夏天酷熱高溫, 人們喜冷飲, 喝水多, 導致濕氣侵入人體, 而外濕入內, 使水濕固脾, 引起脾胃升降, 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 出現積水為患, 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 暑濕對脾非常不利, 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 不宜多食, 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 並且, 夏季歸心, 而心喜涼, 宜食酸, 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 如:鳳梨、西瓜等。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三伏天的養生小常識及三伏天的飲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