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

氣功與瑜珈術、禪修有何異同

佛教中雖無相當於本來意義的“氣功”, 但從現代廣義的氣功而言, 在客觀上瑜珈和禪修中都包含有類似氣功的內容。
瑜珈, 是梵文YOGA的音譯,
在佛典中漢語意譯為“相應”, 指控制自己身心令與某種東西相應(相契合, 一致)。 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對自我調製以鍛煉身心的功夫的統稱, 佛教亦稱其禪定為瑜珈。 修禪定者被稱為瑜珈行者, 或瑜珈師。 佛教密宗的修練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 在印度, 至今仍將各種修練方法統稱為瑜珈, 不過有了一些變化, 有多種精神內涵和鍛煉姿勢。 近年來, 由於它具有調節身心的特點, 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視, 尢以歐美為甚。

禪修是指禪定的修習。 禪為梵文“禪那”(DHYANA)的簡稱, 漢譯“靜慮”、“思維修”, 指在寂靜的心態下思慮。 定為梵文三昧(SAMADHI) 的意譯, 指擺脫散亂、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禪定合稱是對佛教各種瑜珈的通稱。 需要指出的是, 禪宗的“明心見性”功夫也被稱為“禪”,

有其特殊含義。 禪修是佛家的一種修練方法, 是指在安靜的環境和正常的生活中, 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緣和雜念, 集中精神, 進行不斷的修習。

氣功與瑜珈術、禪修有很多共同點, 比如, 兩者都是自我心身鍛煉的方法, 要求用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結合起來修習,
以達到入靜狀態, 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獲得多種益處, 都能祛病健身, 涵養道德, 陶冶性情, 並把它作為人們認識自身生命運動的新途徑。 雖然他們之間有很多一致性, 但總的看來, 氣功與瑜珈術、禪修等仍有質的不同。 氣功研究的目的, 在各階段始終立足于現實人生, 以使人類得到現實利益為宗旨。 氣功鍛煉的目的, 一般在於健身治病, 養生益智, 陶冶性情等。 佛教徒修習瑜珈術、禪修的目的在於獲得大智慧, 擺脫煩惱, “了卻生死”。 至於防病、健身, 只不過是修習過程中獲得的副產品。 同時, 二者意守之境即“觀”也不同, 氣功中意守多為有益於健康的某些景, 而瑜珈、禪修所意守的都是會有一定宗教性的內容,
例如念佛等。 在佛教徒看來, 一個人為治病健身延年, 花費許多時間去練氣功, 不知佛家止觀以了生死, 是“拿金條當稻草使”。 可見, 人們練氣功靜坐與佛教徒禪修, 從外表、方法上看起來無多大區別, 但其主觀信念卻有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