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

春季養胃方法及養胃誤區 注意進補少吃辣

春季是各種疾病的易發期, 由於春季咋暖還寒, 身體容易進入應急狀態, 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興奮, 使得胃部發生痙攣性收縮, 胃內血流下降, 引起腹痛、胃潰瘍、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等腸胃疾病, 舊病也會復發, 因此, 春季要做好胃部養護工作, 那麼我們該如何養胃呢?俗話說病從口入,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預防胃腸疾病的飲食原則!

1、飲食應清淡

可加食食用菌, 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作為菜肴。 黑木耳富含礦物質鈣, 而鈣對人體肌肉、心、腦等細胞的功能起主導作用;銀耳富含銀耳多糖, 能提高人體衛士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蘑菇含有蘑菇多糖,

可抵抗綠膿桿菌的侵襲。 食用菌是春天裡的天然保健營養品。

2、少吃辣

腸胃主管人體的消化, 因此就預防來講, 最先注意的就是嚴把“入口”關。

專家指出:“患胃腸道疾病的病人多半和吃有關係, 急性腸胃炎的主要原因就是飲食不潔。

”把好“入口”關, 是預防腸胃病的關鍵。 對於平時腸胃本來就很弱的人群, 刺激性大的食物也會有影響, 如煙、酒、咖啡、辛辣食物對腸胃的傷害就很大。 少量的辣椒對身體是有益的, 可以增加胃的血流, 過量則會損壞胃, 而且辣椒本身會刺激腸蠕動, 引起腹瀉。

3、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如富含維生素C的小白菜、雪裡蕻、柿子椒、番茄等深綠色蔬菜, 以及柑桔、檸檬等水果。 因為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功能。 加拿大科學家還發現, 葡萄酒具有抗病毒的功用。 同時春天裡還應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蔔等黃綠色蔬菜, 因為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 從而能夠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

此外, 還應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青色捲心菜、花菜、芝麻等, 維生素E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和增強抗病力的作用。

4、進補

一般而言, 根據春天裡人體陽氣生髮的特點, 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 如選用溫性食物進補, 往往會出現助陽出火的弊病。

平補的飲食適合於正常人和病弱的人, 如蕎麥、米仁等穀物;豆漿、綠豆等豆類;蘋果等水果;還有芝麻、核桃等。 長期食用, 一般無不良影響, 就是陰虛、氣虛、陽虛、血虛的人也可食用。 清補的飲食是指用食性偏涼的食物熬煮的飲食, 如梨、蓮藕、薺菜、百合等。 陰虛內熱者進補這些飲食可以消火, 改善怕熱的感覺, 可幫助改善體質。 病中和病後恢復的人應以清涼素淨、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幫助胃口恢復。 因此可選大米粥、米仁粥、赤豆粥、蓮心粥、青菜泥、海蜇、肉鬆、腐乳等食物, 切勿食用大甜大膩、油炸多脂、生冷粗糙等食物, 一面阻塞腸胃, 損傷胃功能。

避開三個養胃誤區

養胃誤區一——睡前喝牛奶可能傷害胃

很多人都聽說過睡前喝牛奶對胃有益的說法, 其實, 睡前喝牛奶、果汁對胃並無益處, 特別是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更是大忌。

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類等會引起胃酸分泌, 長期如此, 在夜間空腹狀態下有可能對胃造成損傷, 並加重反流症狀。

養胃誤區二——生薑對胃病患者有益無害

很多人都認為喝生薑水可以暖胃, 在出現胃部不適時只要喝一碗用生薑熬的水就可以緩解症狀了。 專家認為, 這種方法偶爾用之, 未嘗不可, 但不可長期應用。

這是因為生薑屬於刺激性食物。 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薑水會刺激胃黏膜分泌過多的胃酸, 從而可加重胃部不適、胃痛等症狀。

養胃誤區三——經常喝粥對胃有好處

很多人都認為粥容易消化,能減輕胃的負擔。這種觀點並不全面。粥與油炸食品、不發酵的餅、麵條、煮的玉米、蒸的窩頭等食物相比是很軟爛的,對胃的刺激性較小。

因此胃病患者可在發病的急性期經常喝粥。但人們若長期喝粥則對胃沒有好處。這是因為,粥中的水分較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的膨脹,使胃的蠕動變得緩慢,從而不利於胃對食物的消化。

再說,人唾液中的澱粉酶是一種能促進消化的重要物質。人們在進食的時候若不進行咀嚼,口腔內的唾液腺就不會大量地分泌唾液,因而也就不會有足夠的澱粉酶出現。

經常喝粥會抑制澱粉酶的分泌,這不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另外,經常喝熱粥更不可取。因為過熱的粥會刺激和損害胃黏膜。

養胃誤區三——經常喝粥對胃有好處

很多人都認為粥容易消化,能減輕胃的負擔。這種觀點並不全面。粥與油炸食品、不發酵的餅、麵條、煮的玉米、蒸的窩頭等食物相比是很軟爛的,對胃的刺激性較小。

因此胃病患者可在發病的急性期經常喝粥。但人們若長期喝粥則對胃沒有好處。這是因為,粥中的水分較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的膨脹,使胃的蠕動變得緩慢,從而不利於胃對食物的消化。

再說,人唾液中的澱粉酶是一種能促進消化的重要物質。人們在進食的時候若不進行咀嚼,口腔內的唾液腺就不會大量地分泌唾液,因而也就不會有足夠的澱粉酶出現。

經常喝粥會抑制澱粉酶的分泌,這不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另外,經常喝熱粥更不可取。因為過熱的粥會刺激和損害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