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教你正確分辨內臟五行

中醫的觀點認為,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元素是自然界的運行中的原動力, 彼此之間相生相剋。 此外, 也能夠運用到人體與食物上, 包括人體的五臟、五腑、五官, 以及食物的五色“青(綠)、赤(紅)、黃、白、黑”, 以及五味“酸、苦、甘、辛、鹹”皆有密切相應的聯繫。

心屬火, 紅色和苦味入心

紅色具有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和增強血液迴圈、促使神經系統興奮的作用;苦味具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益腎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 中醫提倡在夏天多吃些苦味食品。 苦味食品如苦瓜、茶葉、咖啡、可哥等。

肝屬木, 青(綠)色和酸味入肝

青綠色可調節體內平衡, 消除緊張情緒, 起鎮靜作用, 有助於減輕頭痛、發熱、暈厥失眠;酸食能開胃, 增強肝功能, 利於鈣、磷的吸收, 如醋酸、乳酸、檸檬酸等。

脾屬土, 黃色和甜味入脾

黃色具有刺激神經和消化系統, 加強邏輯思維的作用;吃甜食具有補熱量、養氣血、緩解疲勞、調和脾胃、解除毒素等作用。

肺屬金, 白色和辣味入肺

中醫認為, 辣入肺, 可發散、行氣、活血, 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 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還能促進血液迴圈和機體代謝, 可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腎屬水, 黑色和鹹味入腎

鹹味能軟堅潤下, 能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鹽代謝, 可增強體力和食欲。

中醫提倡的飲食原則

食要早

早就是到了飯點得吃飯。 另外,

從中醫的角度講, 上午7點~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 所以早飯最好安排在這個時間。 中醫還說“胃不和則臥不安”, 因此晚飯也儘量早吃, 這樣才不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食要少

古人常說“飯吃八分飽, 少病無煩惱”, 就是說每餐飯留那麼一兩口, 給肚子兩分的空間。 《黃帝內經》也提倡“飲食有節”。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 如果人類時常保持兩分饑餓, 其壽命將增長20%~30%。

食要暖

中醫講脾胃乃後天之本。 胃喜燥惡寒, 所以要避免冰的涼的食物刺激, 要暖食。 但是要注意, 暖食不等於燙食, 經常吃過燙的食物會損傷食管, 是食管癌的誘因之一。

食要緩

這個緩, 一來是說要細嚼慢嚥, 這樣可以充分吸收營養、保護腸胃、促進消化等。 二來是想強調要把吃飯當成一件愜意的事情,

別吃得太累。

食要淡

這就是要少油少鹽少加工。 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這個淡字, 是因為中國人現在食鹽和食油量超標, 由此引發的高血脂、高血壓等病正在增多。

食要軟

老年人牙口不好、脾胃消化力弱, 宜“吃軟不吃硬”, 所謂“硬食”, 除了指堅硬的果實類物品外, 還包括煎炒油炸、肥甘厚膩一類的不好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