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生甘草與甘草區別是什麼

生甘草和甘草當然是有一定區別的, 甘草不但具有治療脘腹的效果, 而且還可以幫助祛痰止動, 清熱解毒, 而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 能夠起到通陽複脈的補氣的效果。

1、炙甘草與生甘草

甘草不但具有主治脘腹的作用, 而且還能夠有效的祛痰止咳和清熱解毒。

處方中寫甘草, 生草指生甘草。 為原藥材除去雜質, 洗淨, 潤透切片, 生用入藥者。 偏於清熱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 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 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攤晾, 然後入藥者。 偏於潤肺和中。

2、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 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 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 微有光澤, 切面黃色至深黃色, 形成層環明顯, 射線放射狀。

炙甘草熬的湯不僅可以益氣滋陰,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治療通陽複脈的功效。 另外還有明顯的補脾和胃, 益氣複脈的作用。

用於脾胃虛弱, 倦怠乏力, 心動悸, 脈結代, 可解附子毒。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為甘草根的末梢或細根, 洗淨, 切小段入藥者。 偏於清熱利尿。

炙甘草經常被用於製作成炙甘草湯, 這是一種以炙甘草為主要成分所熬制的湯, 對人體的好處非常多。

源于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原文曰:炙甘草湯“傷寒,

脈結代, 心動悸, 炙甘草湯主之。 ”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3、炙甘草的功效

一、補陰為主, 如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 大劑以峻補真陰, 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

”清.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二、補血為主, 如以清.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 “補血之大劑”。

三、氣血雙補, 如以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為代表, 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 “益虛補血氣而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