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怎麼辨別牛蛙的好壞

知名產區:我國有產

生成過程

牛蛙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飼料為主, 尤其喜食活餌。 在不同的發育階段, 食性也不盡相同。 蝌蚪可喂以蛋黃、血粉、角粉等,

也可用豆漿、麩皮、麵粉等。 幼蛙及成蛙的食物範圍包括:環節動物, 如蚯蚓;節肢動物, 如甲殼類蝦;軟體動物, 如螺、蚌;魚類、兩栖類、爬行類的幼體及哺乳類的內臟等。 牛蛙生性貪婪, 生長季節食量較大。 用餌料盤餵食時, 成群爭搶上盤, 體弱、個小的往往被擠出盤外。 牛蛙的最大胃容可達空胃容的l0倍。 6~8月是攝食旺季, 每月每只平均攝食160g人工飼料。 平均每天食5克為宜。 牛蛙生性兇殘, 經常發生大蛙吃小蛙的現象。 因此, 人工養殖牛蛙要大小分養, 儘量避免其同類相殘。 牛蛙能吃也耐饑。 在食物極度缺乏時, 牛蛙的新陳代謝水準會自然降低。 在低溫冬眠期, 牛蛙可以承受4個月至1年的饑餓, 體重大幅度減輕。

怎麼辨別牛蛙的好壞?

體形與一般蛙相同, 但個體較大, 雌蛙體長達20釐米, 雄蛙18釐米, 最大個體可達2千克以上。 頭部寬扁。 口端位, 吻端尖圓面鈍。 眼球外突, 分上下兩部分, 下眼皮上有一個可折縐的瞬膜, 可將眼閉合。 背部略粗糙, 有細微的膚棱。 四肢粗壯, 前肢

北美洲短,

無蹼。 雄性個體第一趾內側有一明顯的灰色瘤狀突起。 後肢較長大, 趾間有蹼。 膚色隨著生活環境而多變, 通常背部及四肢為綠褐色, 背部帶有暗褐色斑紋。 頭部及口緣鮮綠色。 腹面白色。 咽喉下面的顏色隨雌雄而異, 雌性多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 雄性為金黃色。 鳴聲很大, 遠聞如牛叫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