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屁股針怎麼注射

一般來說, 感冒發燒都會選則在屁股上注射, 這樣安全, 又不知那麼疼痛。 還有肌肉注射遠遠比口服藥見效快, 注射到肌肉裡面可以隨著血液流動到全身, 但是口服藥既難以下嚥, 而且還容易傷到脾胃。 生病的時候脾胃本身就虛弱, 再加上胃不好, 吃了藥容易引起嘔吐等不適的症狀。

肌內注射法

1、定義

肌內注射法是將少量藥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 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肌肉組織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 藥液注入肌肉組織後, 可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迴圈, 起到全身治療的作用。

2、目的

(1) 不宜或不能靜脈注射, 但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時採用。 由於肌肉組織內毛細血管豐富, 且毛細血管是多孔的類脂質膜, 藥物通過的速度較透過其他的生物膜快。 肌注藥物是在濃度梯度和壓力梯度的基礎上, 以擴散方式通過毛細血管吸收的。

而皮下的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中毛細血管不豐富, 故對藥物吸收能力較差。 因此, 肌肉注射比口服或皮下注射, 藥物吸收快, 達到藥效也快。 當有些藥物不能作靜脈注射, 但要求迅速起效時可選用肌內注射法, 如安絡血、VitB1等。

(2) 不宜或不能口服的藥物, 需在一定時間內產生藥效 有些藥物口服不吸收, 或口服容易破壞藥效, 如鏈黴素, 可治療結核病或感染性心內膜炎, 但這種藥口服時不被吸收, 故只能採用其他治療方法, 而因鏈黴素毒性反應大, 故治療時不能快速給藥, 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達到有效濃度, 因此選用肌內注射。 同樣輕度感染時可選用青黴素肌內注射80萬單位, 決不能選用口服給藥, 因口服時破壞藥效。

(3) 用於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 肌肉組織內豐富的毛細血管可吸收大量藥液, 減輕較多量的藥物進入組織後對神經末梢的壓力。 另外, 肌肉組織的感覺末梢少, 痛覺也相對輕些。 例如, 常用50%硫酸鎂5~10ml肌肉注射治療子癇、癲癇大發作。 對有些油劑(如黃體酮、睾丸酮)、混懸液(如青黴素混懸液),

這些藥液不易稀釋、刺激性又大, 故應採用肌肉注射, 減少局部刺激。

3、部位

從理論上講, 凡是肌肉組織都能進行肌肉注射, 但在實際操作中, 應該選用肌肉較豐富, 離大神經、大血管較遠的部位。 這樣選擇較安全, 防止肌注時損傷神經, 或將藥液注入血管。 常用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及上臂三角肌。 其中臀大肌注射最常用。

(1)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是臀部最淺層的肌肉, 略呈四邊形, 起自髂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止於股骨粗隆。 大而肥厚, 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共同形成凸隆的臀部外形。 臀大肌的深面上部是臀中肌的後部, 臀中肌的深面為臀小肌。 在臀部外上1/4注射, 其深部主要是肌肉, 沒有較大的血管。 但必須防止損傷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起自骶叢神經, 自梨狀孔出骨盆至臀部, 在臀大肌深部, 約在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 中點處下降至股部。 因此, 注射時避開內角, 避免損傷坐骨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