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對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診斷

一.病因病理
小兒時期臟腑嬌嫩, 功能未臻完善, 若餵養失宜, 損傷脾胃, 或飲食偏嗜, 或先天稟賦不足, 或病後失調, 或因腸內寄生蟲耗損氣血, 均可使脾胃不能運化水穀精微, 氣血生化乏源, 造成貧血。
二. 診斷要點
1.起病緩慢。 輕度貧血僅面色稍顯蒼白, 常在體檢或其他疾病就診時發現。 重度貧血有納呆、煩躁、心率增快、心臟擴大及收縮期雜音等症狀。
2.化驗:血紅蛋白較紅細胞數減少明顯, 常在60~100g/L之間, 紅細胞壓積0.2~0.3, 紅細胞大小不均, 形態不規則, 中心蒼白圈明顯。 血清鐵<10.7umol/L, 血清鐵蛋白<l6ug/L。
3.分度:輕度貧血, 血紅蛋白90~120g/L,

紅細胞(3~4)X1012/L;中度貧血, 血紅蛋白60~90g/L, 紅細胞(2~3)X1012/L;重度貧血, 血紅蛋白30~60g/L, 紅細胞(l~2)X1012/L;極重度貧血, 血紅蛋白<30g/L, 紅細胞<1×1012/L。
三.辯證分型
1.脾胃虛弱症狀:面黃無華或?s白, 食欲不振, 體倦乏力, 或大便溏薄, 形體消瘦, 舌質淡, 舌苔薄白, 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胃虛弱, 運化乏力, 不能化水穀精微為氣血, 故面?s色黃, 納食不佳, 體倦乏力。 氣血不足, 故舌質淡, 脈細弱。
2.心脾兩虛症狀:面色萎黃或蒼白, 頭髮稀黃易脫, 頭暈心悸, 氣短音低, 夜寐不寧, 體倦乏力, 納少, 唇口色淡, 指甲淡白, 或有頭面及下肢浮腫。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細軟。
證候分析:心氣虛虧, 心神失養測心悸不安, 夜寐不寧。 脾氣虛弱, 運化失職測體倦乏力, 納少。 氣血不足, 則面色萎黃或蒼白, 頭暈, 唇口色談等。 發為血之餘,
氣血不足則頭髮稀黃易脫。 舌淡紅, 脈細軟, 均為心脾兩虛之象。 脾虛水濕泛溢於肌膚, 發為水腫。
3.肝腎陰虛症狀:頭暈目眩, 兩目乾澀, 耳鳴盜汗, 顴紅潮熱, 面色蒼白, 腰膝酸軟, 毛髮焦枯, 指甲易脆, 發育遲緩後質紅, 少苦或無苔, 脈細數。
證候分析:肝腎陰虛, 虛火內生, 故見顴紅潮熱, 耳鳴盜汗, 腰膝酸軟。 氣血不足, 故頭暈目眩, 發育遲緩。 肝開竅于目, 肝陰虛則兩目乾澀。 面色蒼白, 指甲易脆, 舌質紅少苦, 脈細數, 均為肝腎陰虛所致貧血的表現。 發為血之餘, 血虛則毛髮焦枯。
4.脾腎陽虛症狀:面色(白光)白, 唇口粘膜蒼白, 納呆食少, 肢倦乏力, 或大便溏薄, 精神萎軟, 發育遲緩, 囟門遲閉, 方顱發稀, 畏寒肢冷。 舌質淡, 苔白, 脈沉細。
證候分析:脾胃虛弱,
運化失職, 故納呆食少, 肢倦乏力, 大便溏薄。 腎虛精虧, 精不化髓, 髓海空虛, 骨失所養, 故發育遲緩, 囟門遲閉, 方顱發稀。 脾腎陽氣不足, 則畏寒肢冷, 精神萎軟, 音質淡, 脈沉細等。
氣血不足, 則面色(白光)白, 唇口粘膜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