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引起胃病的原因是很多的,
像飲食不當或者是飲食不規律,
暴飲暴食都是會引起胃病發作的,
胃病的治療主要是靠養,
西醫治療胃病是治標不治本,
大多數人在治療胃病的時候會選擇用中藥來治療,
那治療胃酸的七種中藥是什麼呢?
胃酸過多中醫治療
肝胃不和:症見燒心,
反酸,
胸骨後或胃脘部疼痛,
每因情志因素而發作,
胃脘脹悶,
連及兩脅,
善太息,
噯氣頻頻,
大便不暢。
舌淡紅,
苔薄白,
脈弦。
治宜疏肝解鬱,
和胃降逆,
方選柴胡疏肝散合香蘇散加減: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蘇梗、陳皮、枳殼、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綠萼梅。
中成藥有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
肝胃鬱熱:症見燒心、反酸不止,
胸骨後或胃脘部疼痛,
痛如燒灼,
口幹口苦,
心煩易怒,
嘈雜不適,
大便不爽或便秘。
舌紅,
苔黃,
脈弦或數。
治宜清肝泄熱,
和胃降逆,
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牡丹皮、青皮、陳皮、梔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貝母、黃連、吳茱萸、煆瓦楞子(先煎)、海螵蛸、連翹。
中成藥有加味左金丸。
氣血瘀阻:胸骨後或胃脘部刺痛,
偶有燒心反酸,
脘腹脹滿,
或有吐血黑便,
噯氣不舒,
形體瘦弱,
吞咽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脈澀或弦。
治宜理氣活血,
和胃降逆,
方選丹參飲合失笑散加味:丹參、檀香、砂仁(後下)、蒲黃(包煎)、五靈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當歸、茯苓、陳皮、半夏、三七粉(沖服)。
中成藥有血府逐瘀顆粒、元胡止痛片。
寒熱錯雜:症見胃脘痞塞、疼痛,
燒心反酸,
噯氣頻頻,
嘔吐泄瀉。
有時既見口苦、口幹、口臭、胃中灼熱、想吃冷物,
大便乾燥等胃熱症狀,
又有胃部怕冷、進冷飲或胃部受寒後出現胃部不適、痛、脹等脾寒症狀,
舌苔白黃相間而膩,
脈濡數或沉緩或沉弦。
治宜辛開苦降,
和胃降逆,
方選半夏瀉心東加減:半夏、黃連、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吳茱萸、煆瓦楞子(先煎)、海螵蛸。
中成藥有半夏瀉心片(丸)。
痰氣鬱阻:症見咽喉不適,
如有物梗阻,
吞之不下,
甚則咽痛,
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
時有燒心反酸,
嘈雜不適,
或咽癢咳嗽,
或痰鳴氣喘,
或聲音嘶啞,
納差,
大便不爽。
舌淡,
苔白或白膩,
脈弦滑。
治宜開鬱化痰,
和胃降逆,
方選半夏厚樸東加減:姜半夏、厚朴、蘇梗、陳皮、茯苓、白芍、香附、枳殼、煆瓦楞子(先煎)、郁金。
中成藥有沉香順氣丸、木香順氣丸。
中虛氣逆:症見反酸,
泛吐清水,
胃脘冷痛、脹滿,
食欲不振,
噯氣,
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
舌淡,
苔薄白,
脈細弱。
治宜補中健脾,
和胃降逆,
方選香砂六君子東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後下)、旋複花(包煎)、桂枝、炙甘草。
中成藥有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片。
胃陰虧虛:症見嘈雜燒心,
胸骨後或胃脘部隱痛,
口乾咽燥,
渴不欲飲,
五心煩熱,
乏力,
或體瘦,
大便幹。
舌紅少津,
苔少或無苔,
脈細或數。
治宜養陰益胃,
和中降逆,
方選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東加減:沙參、生地黃、麥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陳皮、半夏、煆瓦楞子(先煎)、香櫞、甘草。
中成藥有陰虛胃痛顆粒、養胃舒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