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防“秋燥” 還須分清溫燥與涼燥

燥邪為患有兩大特點, 一是燥邪乾澀, 易傷津液;二是燥易傷肺。
入秋後, 可根據氣候變化, 按照“減辛增酸”的原則, 通過飲食對秋燥進行調治。 主要是多進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 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蔔、百合; 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蔔等。
由於肺為嬌髒, 喜潤惡燥, 主氣屬衛又外合皮毛, 與大腸相表裡, 開竅於鼻, 以咽喉為通道, 故燥邪襲人之時, 可以出現口唇、鼻咽乾燥, 乾咳, 皮膚乾裂, 大便秘結等症狀。 溫燥除此之外, 多感身體發熱, 出汗, 口幹而渴,

咽幹或痛, 鼻衄, 乾咳無痰; 涼燥則常有身體發冷, 頭痛無汗, 口不渴, 鼻塞, 咳嗽有痰而少。
此外, 秋高氣爽, 是進行戶外鍛煉的大好時機, 應多出戶外活動, 呼吸吐納, 增強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 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抵禦燥邪的侵襲, 對冬天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也有良好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