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膽脹的偏方

膽脹是指膽腑氣郁, 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膽脹為肝膽系病證中常見的疾病。 其臨床表現與西醫學所稱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癥等相似。

偏方一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以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利膽, 枳殼、香附、陳皮理氣通降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 應用時以方中四逆散為主, 可加蘇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氣止痛。 若大便于結, 加大黃、檳榔;腹部脹滿, 加川樸、草蔻;口苦心煩, 加黃芩、梔子;噯氣, 嘔吐, 加代赭石、炒萊菔子;伴膽石加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

偏方二

方藥:四逆散合失笑散。

方中柴胡、枳實、白芍、甘草疏肝利膽, 理氣止痛, 炒五靈脂、生蒲黃活血化瘀。 可酌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大黃以增強行氣化瘀止痛之效。 口苦心煩者, 加龍膽草、黃芩;脘腹脹甚者, 加枳殼、木香;惡心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

偏方三

方藥:清膽湯。

方中梔子、黃連、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錢草、瓜蔞清瀉肝火,

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理氣解郁止痛, 大黃利膽通腑瀉熱。 心煩失眠者, 加丹參、炒棗仁;黃疽加茵陳、枳殼;口渴喜飲者, 加天花粉、麥冬;惡心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 方中金錢草用量宜大, 可用30-60g。

偏方四

方藥: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 疏通膽腑, 疏肝利膽。 可加柴胡、黃芩、半夏、郁金疏肝利膽而止痛, 或與大柴胡湯同用。 膽石者, 加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穿山甲利膽排石;小便黃赤者, 加滑石、車前子、白通草;苔白膩而濕重者, 去大黃、梔子, 加茯苓、白蔻仁、砂仁;若痛勢較劇, 或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 往來寒熱者, 加黃連、金銀花、蒲公英, 重用大黃。

積極治療脅痛、黃疽等肝膽疾病及蟲病,

療程要足, 除邪務盡, 病證治愈后要注重調攝, 皆為預防膽脹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