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人的質樸養生法
我們每天尋找各種健康和長壽的養生方法, 終於有養生達人出來和我們分享一下心得。 這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名人, 不論你是哪個領域的人, 都會曾經聽過他們的名字和事蹟, 也會知道他們的高夀和健康。 與我們生活在同一藍天下的他們, 是怎樣讓自己如此長壽的呢?
十個響亮的名字, 十位值得尊重的長者, 更是十位養生長壽的榜樣。
10月26日是重陽節, 健康時報將十位知名的華人壽星邵逸夫、錢學森、侯仁之、吳清源、貝聿銘、周汝昌、南懷瑾、馬萬祺、吳冠中、吳階平的生活點滴呈獻給讀者, 讓關心和景仰他們的讀者,
雖已年過九秩, 他們依然在用辛勤的工作和真誠的思考詮釋生命的意義;他們養生各有經驗, 但一致的是:心態特別年輕。
邵逸夫:103歲再退休
邵逸夫:102歲。 1907年出生, 掌管香港無線及邵氏兩大娛樂王國。
2009年10月19日晚,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香港無線TVB)在香港將軍澳電視城舉行了42周年台慶亮燈儀式, 眾星捧月下的TVB主席邵逸夫, 不時揮手向大家微笑問好。 年過百歲的邵逸夫將于明年1月1日起離任電視廣播公司主席職務, 開始享受他的退休生活。
在香港, 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六叔”(邵逸夫在家排行老六)。 有人說, “六叔”所經歷過的百年, 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更要精彩動人。
有記者曾經問他養生秘訣何在?邵逸夫說:“我的最大樂趣是工作, 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長壽。 ”他年輕時每天晚上只睡5小時, 中午小睡1小時, 其它時間都在工作。 甚至到古稀之年, 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 直到現在他還出席無線電視每兩週一次的高層會議。
邵逸夫是個笑口常開的人。 據香港無線電視總經理陳志雲說, “六叔”很喜歡看以搞笑聞名的《憨豆先生》, 他還喜歡多跟年輕人接觸, 說這樣自己的心態也更年輕。
錢學森:四菜一湯就挺好
錢學森:98歲。 1911年出生, 著名科學家。
去年錢老過生日, 法制晚報的記者胡曉華送去了花籃,
在有些文學作品甚至新聞報導中, 為了體現錢老的敬業精神, 經常寫道, 錢學森為了工作, 常常一邊抽煙, 一邊冥思苦想。 “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還特意澄清說, 父親從不抽煙, 也不喝酒, 這是他一生堅持的原則。 ”
本以為錢老的家有多麼神秘, 直到走進北京阜成路8號的航天部大院錢老家中, 胡曉華才發現, 錢學森的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幾乎沒什麼兩樣。 室內陳設樸素大方, 傢俱、地板因為年代久遠, 甚至顯得有些陳舊。
生活中, 錢老每天除了流覽《人民日報》等傳統大報大刊, 還喜歡聽聽廣播。 但是卻從不看電視, 錢永剛介紹說, 這是他早年在美國任教時養成的習慣,
在飲食方面, 錢老沒什麼講究。 在書信集裡, 他說“四菜一湯就挺好”。
聽音樂是錢老主要的休閒養生方式, 他認為, 音樂給了他慰藉, 也引發了他幸福的聯想。
錢老常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 我只考慮未來。 ”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才是他的“養生經”。
侯仁之:就愛徒步旅行
侯仁之:98歲。 1911年出生, 歷史地理學家。
侯仁之擅長長跑, 長年堅持運動, 跑得動時跑, 跑不動時散步, 現在身體不是很好, 天氣好的時候, 就讓護理人員推著他到北京大學未名湖走一圈。
北京地理學會副理事長朱祖希是侯老的學生。 他認為, 侯老長壽, 除了堅持長跑,
侯仁之這樣教育學生:學術分歧很正常。 我們要尊重其他學者, 不要對著來。 保留自己的看法, 去尋找, 去發現, 堅持治學精神才是最主要的。
侯仁之非常重視徒步旅行, 從地理學上講, 這是專業研究的需要。 朱祖希回憶, 1955年秋天, 他在北京大學, 侯仁之給他上的新生入學第一課就是徒步旅行:帶著他們一行二三十人, 從北大西門出發, 往西, 走掛甲屯……邊走邊介紹北京的歷史和北京的變遷。
侯仁之認為, 到大自然中去, 一方面遊覽大好河山, 增加知識。 另一方面身心可以得到愉悅, 對增強免疫力很有好處。
吳清源:一生求“中”
吳清源:95歲。 1914年出生, 圍棋大師。
圍棋大師吳清源的自傳書名叫《中的精神》。
吳清源說:“我從來不把圍棋當做勝負來考慮。 無論輸贏, 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 那就是成功的一局。 ”日本的圍棋勝負是比較雙方圍地的大小, 而中國的規則卻有所不同, 在棋盤上活著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勝一方。 “我認為, 比起勝負來說, 那是生存權的象徵。 ”
吳清源說, 每當痛苦時, 他就背白居易的詩: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 不開口笑是癡人。
吳清源從小身體很差, 曾經得過肺結核, 那個時代, 肺結核的死亡率非常高, 但吳清源倖免於難。他後來回憶說,可能得益於一個小舉措——開窗通風。“我堅持每天開窗通風,習慣了寒冷,也就不易感冒了。”
吳階平:堅持寫日記
吳階平:92歲。1917年出生,著名醫學家。
吳老每天5點半就起床,從不戀床,午間小憩,晚上10點必就寢,生活極有規律,以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行。不僅生活工作極有節律,飲食方面也特別注重三餐定量、葷素搭配,從不挑食、過食。
秘書趙北海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吳老每天必寫日記,記錄每天工作生活的內容,家裡書櫃專有一個放日記的格子,按年份擺放得整整齊齊。有一次,一位老專家為寫回憶文章來電話查證一次重要學術出訪的具體日期,吳老憑記憶拿出過去的日記,很快就找到確切的日期,讓求證者驚歎不已。
年輕時,吳老興趣廣泛,文藝、體育樣樣來得。當年事漸高,不再能打網球、羽毛球時,吳老的興趣則轉到了每晚的電視體育節目。他說:“體育節目競爭性強,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奮。”
貝聿銘:思考讓人不老
貝聿銘:92歲。1917出生,建築大師。
“他身體其實並不好,卻讓你感覺渾身是勁兒。”新華社記者王軍最近一次見到貝老是幾年前在蘇州,當時貝老受家鄉之邀,從美國回到蘇州,創作他的收山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
長年關注城市變革的王軍,接觸過很多建築家,但“像貝老一樣,八九十了,還在不辭辛苦忙碌工作的不多。”
貝老笑稱“我就是個勞碌命”,人到蘇州,每天埋頭工地,有時忙碌至淩晨。但在王軍看來,這正是他不老的秘訣。
“思考可以讓人不老。”王軍說,“蘇州那次,他是從美國飛來的,可能本身腰不是很好,坐得又太久,腰有點難受。即便如此,下午他出現時,依然活力四射——他是一個意志頑強、有信念的人。”
王軍說,和貝老接觸,會被他的快樂感染。比如他總會問一起聊天的人,你會說什麼話?上海話?廣東話?然後和對方聊各地的方言;再比如,談到石頭,他不僅會聊這石頭怎麼用,還會談從一塊石頭中能看到什麼,甚至包括一些對某種人格理想的寄託。
周汝昌:很喜歡吃紅燒肉
周汝昌:91歲。1918年出生,著名紅學家。
由於年事已高和視力太弱,周汝昌已不接受採訪,女兒周倫玲向健康時報記者聊起了父親的近況。
“父親已經91歲了,身體尚可,活動正常,只是睡覺比從前多了,睡得較晚起得也較晚。每日‘聽’報,工作。思維尤其活躍,目前還在‘寫’大論文。”
周倫玲告訴記者,周老的耳朵幾乎失聰,眼睛幾乎失明,但精力旺盛,自己寫作很困難,“多數是他口述,我們再整理出來。”
周老的起居飲食由兩個女兒照顧。近些年他新作頻出,如《紅樓別樣紅》、《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目前還在醞釀新作。
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周老一直比較清瘦,從來不稱體重,也很少上醫院。
雖然瘦,但是周老卻很喜歡吃紅燒肉。 “但吃得不多,而且燉得很爛。除了紅燒肉,平時父親還吃些青菜、豆腐、蘿蔔等。”周倫玲說,由於周老牙齒都掉光了,無論飯還是菜都得做得很軟。
周老喜歡散步,天氣暖和時,家裡人會帶他下樓在院子裡走動走動,通常都是一兩個小時。
周老獨坐時,手不閑著,會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右手的掌心,雙手交替。這樣做是幫助手部的血液迴圈。
周老的床上,有一塊玉石枕頭,多年來一直就枕著它,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冬天的時候最多在上面放塊枕巾。“父親說這樣能讓他腦子更清醒。”
“如果說父親有什麼養生秘訣的話,惟一的就是腦子總在想、總在動。父親的生活樂趣就是工作。”周倫玲說。
南懷瑾:把番薯粥當主食
南懷瑾:91歲,1918年出生,國學大師。
2007年,南懷瑾在太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占地200餘畝的太湖大學堂,親自開堂授課。
如今,91歲的南懷瑾依然每天在太湖邊講學、會客、閱讀、寫作。據和他相熟的編輯說,每天下午兩點以後到晚上10點以前是他的工作時間,接待客人、處理事務,10點以後他開始讀書寫作,一直到淩晨7點睡覺。
南懷瑾的飲食比較有特點,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飯。如果有客人來訪,他也是以番薯粥為主食招待客人。
南懷瑾養生很重視一個“靜”字,他說:“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南懷瑾常常說,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寂寞,才可能瞭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否則,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受清福,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硬是享死了。究其原因,是害怕寂寞。”
馬萬祺:太極拳打了半世紀
馬萬祺:90歲。1919年出生,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愛國儒商。
馬萬祺先生近年來很少公開露面了。
採訪時間是下午兩點,但記者1點就趕到了馬先生下榻的別墅酒店,秘書說馬先生正在午休。
兩點的時候,秘書把葉曉楠他們帶到客廳,不一會兒,馬先生笑呵呵地走了出來。“馬先生穿著長袍,精神飽滿,當時已經87歲了,但走路不讓人攙扶。”
記者回憶說,馬先生喜愛書法,就用毛筆題寫了“和平發展同輝,體育友誼並進”的寄語。
在採訪中,記者特別問到馬先生的養生之道。馬先生說他自己“早睡早起,心情開朗,不吸煙,不喝酒,酸甜苦辣都吃,素愛運動。平時打打太極拳,散散步,養養花,念念書,寫寫詩,看看孫兒,會會友。”
記者說,馬先生介紹自己堅持打太極拳,楊式太極拳他打了半個多世紀了,難怪身體這麼好。
吳冠中:不喜歡照鏡子
吳冠中:90歲。1919年出生,著名畫家。
今年年初,南方週末記者張英在吳冠中位於北京方莊的家裡和他交談了三個小時。吳冠中先生的家十分簡樸,而他卻滿不在乎,“生活上我是完全不管的。”
他身材消瘦、頭髮發白,特別安靜溫和,這是吳老給人的印象,但談起藝術他頓時像變了個人似的,臉色發紅,聲音洪亮。
吳老現在的生活規律是上午看點書,下午畫點畫,偶爾接待客人。“年紀大了,主要是思考一些新的想法。”
吳冠中不但愛想,而且喜歡說,雖然已經90歲了,但他仍然保留了年輕時的驕傲和尖銳。“一百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的話常從他的嘴裡說出。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馬東對吳冠中的評價是,他是一個特別真實的人,以他目前的影響和地位,很多人報以恭維,但他總流露出不呼應的表情。
吳冠中說,他不喜歡看自己的樣子,大廳裡有鏡子,他總是躲閃過去。
“人生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間把價值體現出來,方式有兩種:其一掠奪,搶的財富越多越好;其二創造,在於發明、在於探險,把好東西留下來。我把自己的畫視為女兒,找個好婆家嫁出去,留給子孫後代看。”吳冠中這樣說。
有人說,吳冠中先生是一個活透徹的人,心裡無私天地寬,才是他健康長壽的原因。
但吳清源倖免於難。他後來回憶說,可能得益於一個小舉措——開窗通風。“我堅持每天開窗通風,習慣了寒冷,也就不易感冒了。”吳階平:堅持寫日記
吳階平:92歲。1917年出生,著名醫學家。
吳老每天5點半就起床,從不戀床,午間小憩,晚上10點必就寢,生活極有規律,以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行。不僅生活工作極有節律,飲食方面也特別注重三餐定量、葷素搭配,從不挑食、過食。
秘書趙北海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吳老每天必寫日記,記錄每天工作生活的內容,家裡書櫃專有一個放日記的格子,按年份擺放得整整齊齊。有一次,一位老專家為寫回憶文章來電話查證一次重要學術出訪的具體日期,吳老憑記憶拿出過去的日記,很快就找到確切的日期,讓求證者驚歎不已。
年輕時,吳老興趣廣泛,文藝、體育樣樣來得。當年事漸高,不再能打網球、羽毛球時,吳老的興趣則轉到了每晚的電視體育節目。他說:“體育節目競爭性強,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奮。”
貝聿銘:思考讓人不老
貝聿銘:92歲。1917出生,建築大師。
“他身體其實並不好,卻讓你感覺渾身是勁兒。”新華社記者王軍最近一次見到貝老是幾年前在蘇州,當時貝老受家鄉之邀,從美國回到蘇州,創作他的收山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
長年關注城市變革的王軍,接觸過很多建築家,但“像貝老一樣,八九十了,還在不辭辛苦忙碌工作的不多。”
貝老笑稱“我就是個勞碌命”,人到蘇州,每天埋頭工地,有時忙碌至淩晨。但在王軍看來,這正是他不老的秘訣。
“思考可以讓人不老。”王軍說,“蘇州那次,他是從美國飛來的,可能本身腰不是很好,坐得又太久,腰有點難受。即便如此,下午他出現時,依然活力四射——他是一個意志頑強、有信念的人。”
王軍說,和貝老接觸,會被他的快樂感染。比如他總會問一起聊天的人,你會說什麼話?上海話?廣東話?然後和對方聊各地的方言;再比如,談到石頭,他不僅會聊這石頭怎麼用,還會談從一塊石頭中能看到什麼,甚至包括一些對某種人格理想的寄託。
周汝昌:很喜歡吃紅燒肉
周汝昌:91歲。1918年出生,著名紅學家。
由於年事已高和視力太弱,周汝昌已不接受採訪,女兒周倫玲向健康時報記者聊起了父親的近況。
“父親已經91歲了,身體尚可,活動正常,只是睡覺比從前多了,睡得較晚起得也較晚。每日‘聽’報,工作。思維尤其活躍,目前還在‘寫’大論文。”
周倫玲告訴記者,周老的耳朵幾乎失聰,眼睛幾乎失明,但精力旺盛,自己寫作很困難,“多數是他口述,我們再整理出來。”
周老的起居飲食由兩個女兒照顧。近些年他新作頻出,如《紅樓別樣紅》、《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目前還在醞釀新作。
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周老一直比較清瘦,從來不稱體重,也很少上醫院。
雖然瘦,但是周老卻很喜歡吃紅燒肉。 “但吃得不多,而且燉得很爛。除了紅燒肉,平時父親還吃些青菜、豆腐、蘿蔔等。”周倫玲說,由於周老牙齒都掉光了,無論飯還是菜都得做得很軟。
周老喜歡散步,天氣暖和時,家裡人會帶他下樓在院子裡走動走動,通常都是一兩個小時。
周老獨坐時,手不閑著,會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右手的掌心,雙手交替。這樣做是幫助手部的血液迴圈。
周老的床上,有一塊玉石枕頭,多年來一直就枕著它,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冬天的時候最多在上面放塊枕巾。“父親說這樣能讓他腦子更清醒。”
“如果說父親有什麼養生秘訣的話,惟一的就是腦子總在想、總在動。父親的生活樂趣就是工作。”周倫玲說。
南懷瑾:把番薯粥當主食
南懷瑾:91歲,1918年出生,國學大師。
2007年,南懷瑾在太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占地200餘畝的太湖大學堂,親自開堂授課。
如今,91歲的南懷瑾依然每天在太湖邊講學、會客、閱讀、寫作。據和他相熟的編輯說,每天下午兩點以後到晚上10點以前是他的工作時間,接待客人、處理事務,10點以後他開始讀書寫作,一直到淩晨7點睡覺。
南懷瑾的飲食比較有特點,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飯。如果有客人來訪,他也是以番薯粥為主食招待客人。
南懷瑾養生很重視一個“靜”字,他說:“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南懷瑾常常說,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寂寞,才可能瞭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否則,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受清福,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硬是享死了。究其原因,是害怕寂寞。”
馬萬祺:太極拳打了半世紀
馬萬祺:90歲。1919年出生,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愛國儒商。
馬萬祺先生近年來很少公開露面了。
採訪時間是下午兩點,但記者1點就趕到了馬先生下榻的別墅酒店,秘書說馬先生正在午休。
兩點的時候,秘書把葉曉楠他們帶到客廳,不一會兒,馬先生笑呵呵地走了出來。“馬先生穿著長袍,精神飽滿,當時已經87歲了,但走路不讓人攙扶。”
記者回憶說,馬先生喜愛書法,就用毛筆題寫了“和平發展同輝,體育友誼並進”的寄語。
在採訪中,記者特別問到馬先生的養生之道。馬先生說他自己“早睡早起,心情開朗,不吸煙,不喝酒,酸甜苦辣都吃,素愛運動。平時打打太極拳,散散步,養養花,念念書,寫寫詩,看看孫兒,會會友。”
記者說,馬先生介紹自己堅持打太極拳,楊式太極拳他打了半個多世紀了,難怪身體這麼好。
吳冠中:不喜歡照鏡子
吳冠中:90歲。1919年出生,著名畫家。
今年年初,南方週末記者張英在吳冠中位於北京方莊的家裡和他交談了三個小時。吳冠中先生的家十分簡樸,而他卻滿不在乎,“生活上我是完全不管的。”
他身材消瘦、頭髮發白,特別安靜溫和,這是吳老給人的印象,但談起藝術他頓時像變了個人似的,臉色發紅,聲音洪亮。
吳老現在的生活規律是上午看點書,下午畫點畫,偶爾接待客人。“年紀大了,主要是思考一些新的想法。”
吳冠中不但愛想,而且喜歡說,雖然已經90歲了,但他仍然保留了年輕時的驕傲和尖銳。“一百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的話常從他的嘴裡說出。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馬東對吳冠中的評價是,他是一個特別真實的人,以他目前的影響和地位,很多人報以恭維,但他總流露出不呼應的表情。
吳冠中說,他不喜歡看自己的樣子,大廳裡有鏡子,他總是躲閃過去。
“人生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間把價值體現出來,方式有兩種:其一掠奪,搶的財富越多越好;其二創造,在於發明、在於探險,把好東西留下來。我把自己的畫視為女兒,找個好婆家嫁出去,留給子孫後代看。”吳冠中這樣說。
有人說,吳冠中先生是一個活透徹的人,心裡無私天地寬,才是他健康長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