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局部麻藥過後的不良反應

局部麻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麻醉的方法, 是指在患者意志清醒的情況之下, 把麻醉藥注入到身體的局部, 會使身體的某一個部分的神經傳導出現暫時的阻斷, 一般情況下, 不會對患者的任何組織造成損害, 當然, 對於有些患者來說, 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 比如說可能會出現組織毒性, 這是因為藥物濃度過高, 或者吸收不良等原因造成。

局部麻醉藥的不良反應

1.組織毒性

所涉及的因素包括創傷性注射方法, 藥物濃度過高, 吸收不良和其他機械性因素所引起的肉眼或顯微鏡下的組織損傷。 事實上, 常用的麻醉藥並沒有組織毒性, 若在皮膚或皮下注入高滲濃度的局麻藥, 可引起暫時性水腫:加用腎上腺素雖可改善其水腫程度, 但又將進一步增加組織的毒性。 注入1%以下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甲呱卡因溶液不至於影響傷口癒合。

2.神經毒性

在神經或神經束內直接注射麻醉藥, 則可引起功能或結構上的改變, 這並非單純藥物本身所致, 而與物理因素(壓力)有關。

3.高敏反應

患者個體對局麻藥的耐受有很大的差別。 當應用小劑量的局麻藥, 或其用量低於常用量時, 患者就發生毒性反應初期症狀,

應該考慮為高敏反應。 一旦出現反應, 應停止給藥, 並給予治療。

4.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是由於親細胞性免疫球蛋白附著於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的表面, 當抗原於反應素抗體再次相遇時, 則從肥大細胞顆粒內釋放出組胺和5-羥色胺等。 這些迴圈內生物胺可激發起一個快速而嚴重的全身防禦性反應, 出現氣道水腫、支氣管痙攣、呼吸困難、低血壓以及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水腫, 皮膚則出現蕁麻疹, 並伴有瘙癢。 反應嚴重者可危機患者生命。 變態反應發生率占局麻藥不良反應的2%。 酯類局麻藥引起變態反應遠比醯胺類多見。 一般認為, 酯類局麻藥與免疫球蛋白E形成半抗原, 同時局麻藥的防腐劑也可形成半抗原,

是引起變態反應的另一潛在因素。

5.中樞神經毒性反應

局麻藥的中樞神經系統毒性表現為初期的興奮相和終末的抑制相, 最初表現為患者不安、焦慮、感覺異常、耳鳴和口周麻木, 進而出現面肌痙攣和全身抽搐, 最終發展為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昏迷和呼吸心跳停止。

6.心臟毒性反應

心血管系統初期表現為由於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而間接引起的心動過速和高血壓, 晚期則由局麻藥的直接作用而引起心律失常、低血壓和心肌收縮功能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