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氣滯濕阻的症狀

氣滯濕阻可能是由於體虛引起的, 通過調理身體是可以改善的。 一般來說這會導致體內脹氣, 於氣排不出來。 大多數腹部的疼痛, 都是由於消化不良引起的。 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 會導致身體狀態日益下降。 可能會導致噁心嘔吐, 食欲不振。 通過中藥調理, 可以讓於氣慢慢消散。

有可能是與脾虛氣虛引起的, 需要檢查確診。 根據檢查結果針對病因等進行治療的。 氣滯是指體內的, 特別是腸胃的氣多, 並且此氣運行欠佳, 是會引起腹部脹滿或是疼痛等。 肥胖之人, 常會有脾虛濕盛, 脾虛濕盛會因脾的運化功能減弱而產生濕氣並發生腹部脹滿, 或消化吸收不好等症狀的, 治療是要健脾化濕治療的。

腹部的疼痛大都是有較輕微的消化道紊亂造成的,你的情況是消化道炎症的問題,這與你的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平時注意飲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

1.男女老幼均可發病, 但以脾胃虛弱者易患。 常發生于梅雨潮濕的季節, 或久雨初晴之時。 發病緩慢, 病勢纏綿。

2.初起頭暈蒙如裹, 周身不適, 四肢懈怠, 脈濡緩。 繼而可出現身體困重, 或周身酸楚不適。 微熱少汗, 脘腹痞脹, 納呆, 便溏, 口渴不欲飲水。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濡緩。

通常來說這方面情況主要症狀有乏力, 頭暈, 失眠, 胃口不好, 心悸, 胸悶, 等等症狀, 不知道你是否存在這方面的症狀, 建議最好還是考慮到醫院請醫生給你看一下再進行治療。

氣滯濕阻, 就是說由於氣滯, 導致濕阻, 也就是說氣滯是根本,

而濕阻的表現是該證的標, 主要表現的臨床症狀就是一系列氣機不暢, 濕邪偏重的表現, 如胸悶, 口幹, 頭悶, 以及口中粘膩, 舌苔厚膩色白或者發黃, 肢體困重, 肌肉肥而不堅等等。 建議你根據自己的主要臨床症狀再結合舌苔的表現做出準確的判斷, 再如果對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不清楚, 同時沒有疾病的話, 可以提供你的症狀, 不適表現, 然後幫你做出輔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