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分三大修煉法
太極拳是內求人體本具功能的智慧——所以, 反求諸己(現代人稱之為內向性思維、內求法)就顯得特別重要, 這其中, 不管有多少太極拳方式訓練, 必須以內求為根本, 這是太極拳與外家拳的最根本的區別, 亦是獲得太極拳真諦的最重要的途徑。
筆者有一位元忘年交, 他根據自己師傳和自己的練拳體驗, 把傳統太極拳的多種練法進行了劃分, 形成了定式、原地式、聯動式(動式)、默練、單手練、無手練、松肩練、垂肘練、松腰練等多種練法。 還有一個老前輩, 把太極拳的八種勁——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按照兩年錘煉一種勁的途徑進行反復錘煉,
根據幾位元恩師的口傳心授以及自身的感悟, 把太極拳分成三大境界:內功太極拳境界;水性太極拳境界;神明太極拳境界。 這三個境界的練法均是不同的, 並且是依次遞進的。 也就是說, 如果流連於某中練法, 則就不易進入更高境界的練法了。 太極拳的多種練法, 是太極拳“過河扔筏”、“得魚忘筌”思想的生動體現。
一、內功太極拳的練法
精神專一練法:要懂得意在先、內氣催姿勢的規律, 把雜念、妄念排除掉, 每一個式子, 均按照神、意、氣、形的整體要求, 把動作和內功心法——陰和陽的互動——自動自發地醞釀出來、演繹出來。
球體練法:想像周身內外是一個氣球, 每一個式子的動與靜, 隱與顯, 都是氣球位置的移動, 動的過程, 一定要實現“外三合、內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這其中, “外三合”比較好理解, 比如, 動手的時候想一下腳;動肘的時候想一下膝;動肩的時候想一下胯。 “內三合”初學者不好理解, 不過, 如果動作姿勢的轉換, 均是氣球的平轉、立轉、碾轉、漂浮轉、大小膨脹轉等, 或許對掌握“內三合”有幫助。
開合練法:在每個式子構成因素的細微轉換處、式子和式子之間的更迭處,
勁源上手練法:勁源上手,
主要是想像手上有一個“十字架”,
十字的交叉點在中指根的凹部。
如何練呢?就是在每一個動作起承轉換中,
手上的“十字架”也要隨著招式招法的起承轉換,
而體現前、後、上、下、斜前、斜後、斜上、斜下的運動態勢。
這個過程中,
動作還必須按照拳架的要求做。
松腰練法:松腰就是始終要做到氣沉丹田——形體動作的變換處,
演練內功太極拳套路(拳架子)的過程中, 以上這五種練法可迭加著進行訓練。
二、水性太極拳的練法
水性太極拳目前練的人不多, 不過, 其內在的境界, 則代表著最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太極拳的發展方向, 現擇要簡述一下。
水性(海浪)練法:太極拳從相上說, 亦名長拳。 拳論上說“長拳者, 如長江大海(河), 滔滔不絕也。 ”太極拳如果要想真正有所突破,
點線面體練法:很多人都知道, 自然生息律(太極演化規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五生八, 在太極拳演練過程中, 此種練法就是每個動作姿勢都要體現出點(一生二)、線(二生三)、面(三生五)、體(五生八)來;動作中能否貫徹這些內涵, 則是衡量太極拳能否實現“上善若水”的重要標誌, 也是通達水性練法的必由之路。
沉重量、飄浮量練法:太極拳也講究“戒、定、慧”。
風性、火性、土性練法:練拳的過程中, 想像自身有風的流動性、火的升騰性、土的厚重性, 這樣的練法, 要多觀察大自然, 把大自然的風、火、土之本性放置在自身的太極拳功夫錘煉上。 比如, 風吹樹葉、火燃燒、土厚重等都可以變成拳架動作的楷模。
翻動、扶搖、羊角練法:在莊子的《逍遙遊》中, 翻動、扶搖、羊角是形容大風、颶風、颱風的。 翻動為上下沉浮;扶搖為左右飄蕩;羊角為大小螺旋。這三種運動,可在身體鬆開的基礎上,逐漸的依次展現在拳架中。
水性太極拳是王氏太極拳的入門拳,以上練法逐漸能抵達後,則可進一步錘煉太極拳的有無境界、無為境界了,這個境界,我們用一個名字來命名——神明太極拳(亦可稱之為般若太極拳、智慧太極拳)。
三、神明太極拳的練法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亦可成為太極拳多種練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練法,把文和武(武拳文練)、龍和鳳(中國精神的象徵)、河圖和洛書等陰與陽的精髓;儒釋道、天地人、精氣神等含三為一整體氣韻混化成太極拳神明境界的多種練法。
四大皆空練法:四肢百骸象徵著土,血液和體液象徵著水;呼吸之氣、營衛之氣象徵著風;思維意識象徵著火。練拳的時候,要“應將有相能無相”、“見相非相”——身體裡雖有四大,但是,卻不能強調之、流連之,要“有化為無”。練拳架的時候,水(流體)載土(形體)借火勢(意)升騰,再借風勢(無為無不為),形成飄飄蕩蕩、沉沉浮浮,似行雲流水,似風吹萬物的無住、無根、無量、無向的氣質。
架虛摩空練法:“駕虛即根身淩駕、融化於虛空之中;摩空即用六根觸摸感受空而不空並與空相摩相蕩”。虛空並不是無,而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觀存在,虛空生髮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此種練法,拳架和精神境界,要實現“形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意斷神還連”。
乘幽控寂練法:“乘幽即心識入於靈明虛靜、空中深邃之幽境;控寂即心安住于寂靜無為,如如不動。”此時,由水性太極拳入門,終於抵達“神明”境界。此時太極拳的練法,則主要是“靜定功夫”攜手“智慧之光”的錘煉了—心之內外如如不動,“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無為、無我、無中之中的練法已經很難用語言表述了。
實際上,神明太極拳的三種練法是一個練法—太極拳的十三總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終成體現在太極拳的一個動作姿勢中,—“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中有真意”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境界了。
以上三個境界十三種練法,或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然而,確實是太極拳高手所必須經歷的練拳途徑。這樣的途徑,不是每個人所能體驗的(必須有老師反復啟迪和熏修),然而,作為太極拳學練者的努力方向,則應該知曉。由是觀之,太極拳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內涵,需要有識之士來深研之。
水性太極拳是王氏太極拳的入門拳,以上練法逐漸能抵達後,則可進一步錘煉太極拳的有無境界、無為境界了,這個境界,我們用一個名字來命名——神明太極拳(亦可稱之為般若太極拳、智慧太極拳)。
三、神明太極拳的練法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亦可成為太極拳多種練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練法,把文和武(武拳文練)、龍和鳳(中國精神的象徵)、河圖和洛書等陰與陽的精髓;儒釋道、天地人、精氣神等含三為一整體氣韻混化成太極拳神明境界的多種練法。
四大皆空練法:四肢百骸象徵著土,血液和體液象徵著水;呼吸之氣、營衛之氣象徵著風;思維意識象徵著火。練拳的時候,要“應將有相能無相”、“見相非相”——身體裡雖有四大,但是,卻不能強調之、流連之,要“有化為無”。練拳架的時候,水(流體)載土(形體)借火勢(意)升騰,再借風勢(無為無不為),形成飄飄蕩蕩、沉沉浮浮,似行雲流水,似風吹萬物的無住、無根、無量、無向的氣質。
架虛摩空練法:“駕虛即根身淩駕、融化於虛空之中;摩空即用六根觸摸感受空而不空並與空相摩相蕩”。虛空並不是無,而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觀存在,虛空生髮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此種練法,拳架和精神境界,要實現“形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意斷神還連”。
乘幽控寂練法:“乘幽即心識入於靈明虛靜、空中深邃之幽境;控寂即心安住于寂靜無為,如如不動。”此時,由水性太極拳入門,終於抵達“神明”境界。此時太極拳的練法,則主要是“靜定功夫”攜手“智慧之光”的錘煉了—心之內外如如不動,“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無為、無我、無中之中的練法已經很難用語言表述了。
實際上,神明太極拳的三種練法是一個練法—太極拳的十三總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終成體現在太極拳的一個動作姿勢中,—“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中有真意”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境界了。
以上三個境界十三種練法,或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然而,確實是太極拳高手所必須經歷的練拳途徑。這樣的途徑,不是每個人所能體驗的(必須有老師反復啟迪和熏修),然而,作為太極拳學練者的努力方向,則應該知曉。由是觀之,太極拳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內涵,需要有識之士來深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