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古稱按摩、按蹺等,
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醫療方法,
也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按摩療法僅用於少數疾病的治療,
手法種類較少,
常用的是按和摩兩種手法。
以後隨著治療範圍的擴大,
手法也相應有了發展,
於是按摩這一名稱逐漸被推拿這個更明確的概念所取代,
並逐漸形成了推拿治療體系。
遠在兩千多年前按摩療法就被廣泛地應用於醫療實踐。
《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指出“中央之……其病多痿厥寒熱,
其治宜導引按蹺”,
其中已將導引與按蹺結合起來。
後世醫家認為:“按謂折按皮肉,
蹺謂捷舉手足,
導引按蹺,
中人用於養神調氣之正道也”,
也就是古代的氣功。
“按蹺者,
蹺足以按摩也”可見按蹺主要是指自我按摩,
這種自我按摩的方法,
直到現在也是氣功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於依靠他人按摩者,
後世逐漸發展成為推拿,
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
是醫生視病情施用手法治療的一門中醫學科。
推拿不僅在起源和發展上與氣功密切相關,
而且許多推拿流派在傳統上還強調,
學習推拿的人必須進行氣功鍛煉,
如練習易筋經、少林內功等功法,
以增強體質,
在保證自身健康的基礎上,
施用手法為他人治療疾病。
在眾多的推拿手法中,
還有一類氣功(內功)推拿手法,
要求醫生在平時練功的基礎上,
在治療時凝神定志、沉肩、垂肘、松腕,
在手法上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從而達到“深透”,
乃至得心應手地運用一些特殊的治療方法,
取得良好的療效,
做到如《醫宗金鑒》所說:“一旦臨證,
機觸於外,
巧生於內,
手隨心轉,
法從手出”。
而且在施用推拿中的溫補手法時,
要求醫生將意念集中於手,
用較緩慢而柔和的節律,
使溫熱感透達深入,
以達溫熱祛寒的目的。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背俞之脈……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
熱氣至則痛止矣”。
說明當時就知道用這種與氣功相結合的手法來祛寒止痛。
此外,
要求患者也能主動地配合治療,
儘量做到肌肉放鬆,
精神安定,
在氣功入靜狀態中,
接受推拿治療,
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氣功中的許多動功功法中都包含有自我按摩的內容。
自我按摩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一般是循經),
自己運用獨特的按摩手法對身體的某些部位(很多是穴位),
進行按摩的方法。
這種自我按摩可以單獨運用,
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達到強身保健、預防治療的作用。
也可以在氣功鍛煉的同時,
進行自我按摩,
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起到氣功鍛煉和自我按摩的雙重作用,
也提高了自我按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