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期間進補要減量
“《呂氏春秋》雲:天生陰陽寒暑燥濕, 四時之化, 萬物之變, 莫不為利, 莫不為害。 聖人察陰陽之宜, 辨萬物之利, 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
宋朝醫家朱肱在其所著的《類證話人書》中有很好的提示:“嚴寒當令, 為殺厲之氣, 君子善攝生。 當嚴寒之時, 行住坐臥, 護身周密, 故不犯寒毒。 ”朱肱提倡日常起居應認真周密地保暖身子, 以達到當下能“不犯寒毒”的目的。 這還只是善攝生的君子考慮到的淺層之義, 更深一層的意義是《黃帝內經》中強調的冬三月應“閉藏”以養精(調養腎氣)。 總之, 無論是為防眼前的“寒毒”還是為避來日的“暑傷”, “行住坐臥”都應“護身周密”。
進補應適當減量
《黃帝內經》將一年的氣候大致分為六個階段, 大寒至立春即是其中的一個階段。 大寒為“冬三月之末”, 又與立春相承接, 在這個承前啟後的時節裡, 大自然陰氣極盛, 陽氣沉降到極點並準備生髮。 這個階段的養生除了要繼續注重滋補腎陰之外, 還要兼顧養肝, 因為春天陽氣生髮, 也是人體肝氣生髮的季節, 飲食起居上也應考慮到季節的變換, 為開春陽氣生髮、肝氣條達打好基礎。
民諺有“大寒大寒, 防風禦寒, 早喝人參、黃芪酒, 晚服杞菊地黃丸”之說。 “防風禦寒”直白易懂, 但為何要“早喝人參、黃芪酒, 晚服杞菊地黃丸”呢?人參、黃芪是提氣助氣之物, 泡成酒, 在早上升陽之時喝, 對氣虛之人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而杞菊地黃丸為滋腎養肝之品,
大寒來到, 顧名思義, 大寒即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這時的北方, 已是冰天雪地, 到處銀裝素裹。 而相對暖和的南方, 也陸續出現一年中的低溫。 這個與立春相接應的嚴寒時節, 大自然陰氣極盛, 陽氣沉降至極並準備生髮。 在這個承前啟後的節氣裡, 防風禦寒是第一要務, 而進補則不宜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