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是仍需話“春捂”
“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是一句家喻戶曉的養生民諺。 的確, “春天孩兒臉, 一天變三變”, 氣候變化無常, 尤其是早晚與日間溫差懸殊, 加之多風, 風速越快, 人體散失的熱量也越多越快, 就更覺寒冷。 此時, 人的衣著若不合時宜, 很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從氣象角度來說,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 陰退陽長和寒去熱來的轉折之期。 此時雖陽氣漸生, 但陰寒未盡, 所以, 古今養生十分強調“春捂”。 這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 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可“捂”也不能盲目, 要講求方式方法, 否則不僅不利於身體健康,
“春捂”貴在瞭解天氣變化
醫療氣象學家發現, 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 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 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 因此, 捂要順應天時, 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增添衣物, 未雨綢繆。 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 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 晝夜溫差大於8℃就不要忙於減衣。 所以最好每天聽聽天氣預報“有備而衣”。
“春捂”要掌握分寸
“二月休把棉衣撇, 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 再把棉衣送”, 這都是強調要春捂的經驗之談。 但對於養生保健來說, 這卻是遠遠不夠的。 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
三類人更應“春捂”
兒童 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
女性 很多女性覺得春天來了, 迫不及待地換上單衣、單鞋, 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 初春季節, 因著涼而患病的女性很多, 其禍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 而引發婦科, 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的患者明顯增多。 這都是要“風度”不要“溫度”而造成的惡果。
老年人 老年人體內產熱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