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的四種勁力大揭秘
傳統太極拳的技法是通過推手練習來掌握的。 在練習的過程中, 初學者必須掌握四種勁, 這四種勁分別為黏勁、走勁、引勁和拿勁。 從技擊的角度講, 四種勁又可以概括為兩種類型:化勁和發勁。 黏勁和走勁屬於化勁;引勁和拿勁屬於發勁。
初學者先學會黏勁
作為推手練習的初學者, 在這四種勁中, 首先應掌握黏勁。 所謂黏勁, 即常說的“不丟”。 與對方交手時, 招式千變萬化, 但有一點必須時刻提醒自己, 即知己知彼。 如何才能做到知彼?這就要求使用黏勁, 黏住對方的皮膚, 體會對方勁的走向和強弱。 這也叫聽勁和懂勁。 拳譜說:“動急則急應, 動緩則緩隨。 ”掌握黏勁, 要在平時的推手練習中細心體會。 做到不頂勁, 不丟勁, 不讓先, 不落後, 靜心以求同步, 這是感覺雙方勁力消長變化的高級知覺運動。 練習者務求兩臂放鬆, 周身綿軟, 不用力, 求輕靈, 通過長時間的磨煉,
走勁——虛領頂頸
化勁中的另一種勁叫走勁。 所謂走勁, 即“不頂”。 在對抗中, 一旦感覺到對方使蠻勁向我逼迫過來, 千萬不可硬頂, 而是應該順著對方勁道的方向, 把他的勁引到另一邊去。 打個比方, 就好像治水, 洪水洶湧襲來, 光靠築壩抵擋, 畢竟不是良策。 但是如果採用疏導的方法, 把水流引向低處, 便可起到長久的緩解作用。 走勁的道理也是這樣, 對方大力襲來, 如果硬頂, 勢必有受傷的危險。 倘若把對方的勁引向一邊, 則對方的勁力必然落空, 我則可以乘虛出擊, 事半功倍。 因此拳譜上有“偏沉則隨, 雙重則滯”。
在化勁中, 黏勁是走勁的基礎, 走勁是黏勁的目的。 黏勁是感受對方的勁道, 為走勁做準備。 走勁又是為發勁打基礎。
發勁——引勁、拿勁
如果說化勁是採用逆來順受的辦法, 引人入彀, 那麼發勁則是後發制人。 引勁的動作是圓弧形, 隨機應變, 講求一個“順”字。 對方勁道既然已經被我化去, 那麼制敵之時, 只要順其自然即可。 我順人背, 對方縱有千斤之力, 也使不出來, 這就是太極拳的奧妙之處。
引勁後對方失去主宰, 我便以拿勁克敵。 拿人須拿關節部位, 如指、腕、掌、肘、肩等處。 拿勁非常重要, 只有拿得准, 才能發得狠。 發人不准, 原因多半是引勁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