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養生 小心會“養”出不少後遺症
在中國科協日前主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中醫與科學養生”會上, 衛生部健康教育專家溫長路、張國璽等提醒, 張悟本、馬悅淩“神話”被揭穿後, 養生問題依然需要“冷”思考。 比如, 現在全國每年有1000多種健康類書籍, 國人購買養生書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 但人們卻越看越困惑。 其實, 養生不是什麼複雜的事, 而是人類本能的保護措施, 是一種生活習慣, 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樣。
病症之一
不知道該怎麼做飯了
衛生部健康教育專家溫長路教授說, 如何辨別養生問題, 不僅老百姓困惑, 也是業內、媒體界困惑的話題。
一是偷樑換柱, 把各種說法都塞入養生。 真正對人體健康有利的養生理念, 符合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並經過科學家們的提煉。 可現在一些所謂的養生, 很多是把過去文人著作中的一般說法或老百姓的個例拿來, 冠以養生的帽子, 造成養生亂象。
二是以偏概全, 抽象中醫的個性化理念。 天人相應觀、整體認識觀和辯證認識觀是中醫三大特點。 中醫會根據人的地域、習慣、年齡等,
三是囫圇吞棗, 混淆食養與食療的概念。 食養看重的是食物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價值, 在用量方面不甚講究。 比如煮綠豆湯, 可以抓一把也可以抓兩把來煮, 食療則有嚴格的用量、禁忌症, 把這兩個概念等同, 人們往往就不知該怎麼吃了。 比如, 高血壓病人多吃芹菜有益, 有的人就天天吃, 家裡有血壓低的則一口不敢吃。 其實, 芹菜作為蔬菜, 降壓作用很弱, 不可能一吃芹菜血壓就降低了。
四是瞞天過海, 誇大藥物或食物的作用。 一些養生專家出於特殊的需要, 把某一種食物、藥物包裝成萬能的, 所以就會出現吃綠豆、吃泥鰍的現象。
五是混淆是非, 迎合以補為尚的觀念。 有人說現在有三大怪:男人全陽虛要補陽, 女人全血虛要補血, 六味地黃丸成了萬能保健藥。 養生不能和進補劃等號, 認為補比泄好的觀念是錯誤的, 吃人參流鼻血, 就是補出了問題;養就是調養、補養, 包括心理因素、飲食因素、氣血因素、體育鍛煉因素、藥物因素等。
病症之二
還是惦記“靈丹妙藥”
大眾關注養生類節目或話題時, 特別容易被一些與自身知識儲備差別比較大的新鮮概念所吸引, 希望只用一種方法就可解決所有健康問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養生康復科主任張國璽說, 養生熱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水準、健康意識在提高,
養生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 可歸為5大類:
精神養生。 現在很多人精神壓力大, 到醫院檢查, 所有的指標都是陰性, 但就是睡不好覺、全身沒勁、吃東西不香、頭疼等, 心理性疾病軀體化。 廣州、上海、北京對長壽老人進行的調查發現, 100個長壽老人有100種活法, 有長期吃素的, 也有經常吃肉的, 但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性格開朗、順其自然、知足常樂。
起居養生。 中醫提倡睡子午覺, 晚上11點之前一定要睡覺, 中午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飲食養生。
適量運動。 比較和緩的太極拳等運動, 尤其適合老年人。
藥物養生。 有了慢性疾病就需要藥物養生, 但一定記住:虛則補之, 實則泄之。
病症之三
以為保健等於保險
歌手齊秦拔火罐被酒精燒傷的新聞, 讓很多人對中醫的保健治療有了新的看法。
溫長路說, 刮痧、拔罐、針灸、藥物是中醫不同的養生方法和治療方法, 治療週期和效果因人、因時、因地而不盡相同。 刮痧、拔罐有一定保健作用, 但不等於完全沒有風險,
病症之四
從迷信到怕被“忽悠”
各種“專家”太多, 讓老百姓分不清, 有的人怕再上當, 對真正中醫專家的話也將信將疑。
張國璽說, 以前, 國家把精力主要投入到治療上, 如購買大型儀器設備、修建醫院等, 注重健康教育是近幾年的事。 從中醫來講, 預防疾病主要就是要學會養生。
溫長路介紹說, 為不再讓“偽專家”搞亂養生, 現在國字頭的中醫藥隊伍也在樹立自己的明星專家。 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全國推薦了100位中醫科普專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150多名中醫專家中選了36位中醫巡講團成員, 北京、吉林、河南、山東等也推出了官方認證的養生專家。
這些專家的基本標準是:第一,有嚴格的醫學背景。第二,所講的是自己所從事和熟悉的專業。第三,專家所做的工作是公益性的,不是為了推銷某一種產品。符合這幾個條件的專家就不是忽悠的,當然,正牌的專家也會講錯話,但和忽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北京、吉林、河南、山東等也推出了官方認證的養生專家。這些專家的基本標準是:第一,有嚴格的醫學背景。第二,所講的是自己所從事和熟悉的專業。第三,專家所做的工作是公益性的,不是為了推銷某一種產品。符合這幾個條件的專家就不是忽悠的,當然,正牌的專家也會講錯話,但和忽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