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清明節五大應季美食
你知道清明的來歷嗎?相傳春秋時代, 晉文公流亡他國時有一次餓倒, 大臣介子推從腿上割下肉烤給重耳吃。 歷盡艱辛後, 晉文公封賞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
春餅, 用麵粉、食鹽, 邊攪拌邊加水, 用力攪拌、摔打、揉勻打透, 直至粉漿濃如糊、有筋勁有彈性時, 靜置半小時。 平底鍋置中火上, 攤一團面漿在鍋底, 輕輕旋轉一圈, 馬上就由另一人抓起, 這一烤, 就是一張薄餅皮了。
北京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麼特別的清明食物, 但有一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 直到清明。 每年立春日, 北京人都要吃春餅, 名曰“咬春”, 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 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 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 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 並且有韌性, 更有嚼勁兒, 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 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 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蔥花雞蛋等。 油鍋裡一炸, 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捲”。
閩台“潤餅”
清明吃潤餅, 在潮汕、福建和臺灣很盛行, 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 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 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肴,
江南的青團子
江南的“麥漿草”, 清明而生, 過則難覓, 也因此, 用麥漿草做成的青團子,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每到清明, 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 回家搗爛壓汁, 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 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 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 團好坯入籠蒸熟, 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 如此, 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青團子, 就婷婷於眼前了。
浙江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 艾葉我們都見過, “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 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 人們採摘葉頂, 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 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
晉北棒子饃
晉北地區清明習慣用玉米麵包上黑豆芽餡, 蒸熟食用。
陝北“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面花, 也叫蒸大饃。 用酵糟發麵, 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蒸食, 取意子孫多福。 做面花是古時陝北女人的拿手好戲。 她們憑自己靈巧的雙手, 用最平常不過的梳子、剪刀、錐子、鑷子等, 就能將發了酵的白麵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 與紅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種栩栩如生、猶如藝術品般的“大饃”, 令人愛不釋手, 捨不得吃。 有些地方習慣做成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