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晝夜溫差大 預防疾病捂好仨部位
我國民間歷來有“春捂”的說法, 從中醫理論講, 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 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 適當春捂, 能起到很好的養生防病效果。 醫學研究認為, 春捂的最佳時間是冷空氣到來前一兩天, 一般持續1~2周為宜, 即待氣溫回升後, 得再捂7天左右, 體弱者要捂14天以上, 才可減少衣物。 日夜溫差大於8℃是春捂的信號, 而如果一天中氣溫普遍超過15℃則不需要再捂。
春捂部位一:手腕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 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 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 而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 能夠強化該臟腑的功能。 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上, 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 除了避免該處受寒之外, 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可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
春捂部位二:腰腹部 “春捂”還應注意“捂”好腰眼處的腎俞穴和肚臍上的神闕穴。 腎俞穴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 左右二指寬處。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 而腰為腎之府, 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 平時, 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
而神闕穴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肚臍, 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 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老年人, 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 可經常在肚臍熱敷, 睡覺時還要注意蓋好腹部。
春捂部位三:腿腳 有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氣中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 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 中醫分析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 春捂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 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 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 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而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 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