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正確理性看待牛奶

“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的謠言去年在網路上流傳甚廣, 當時曾有媒體採訪各方專業人士專門撰文進行闢謠, 總算消停了一段時間。 但最近又喧囂起來, 在微信朋友圈裡不斷轉發流傳著, 讓習慣喝牛奶的人們大吃一驚。 不斷有朋友來詢問, 一併答覆如下:

1、有關牛奶中激素的問題:激素並不能讓奶牛產奶!

該微信指出, 奶牛是靠打高劑量的激素產奶的, 而雌激素、雄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數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 同時稱牛奶中的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數-1)易致癌, 牛奶中的蛋白質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癡呆症等疾病的患病幾率。

事實是:激素是不會讓奶牛產奶的, 因為奶牛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只有在產下小牛後才會開始分泌乳汁, 大約10個月就會停止分泌乳汁, 這些都不完全是靠激素能完成的。 養殖場的確會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適時間為它進行人工授精, 受孕的奶牛會再次生下小牛, 開始新一輪產奶。 給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實是生長激素, 而不是諸如雌激素、雄激素等性激素, 這種生長激素, 不可能讓奶牛不懷孕就產奶, 而主要是為了增加產奶量。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長激素, 目的是使奶牛產生更多的奶。

在很多國家(如美國、新西蘭等), 只要是工業化和集約化的奶牛養殖場, 都會使用外來激素, 讓奶牛發情期同步。 如果沒有外來激素的干預, 奶牛完全處於放養和散養狀態, 產奶量是沒有辦法得到保證的。 而允許使用的生長激素不會損壞消費者健康。

2、酪蛋白和IGF-1能致癌?沒有證據證明牛奶能致癌。

微信中談到了美國教授柯林﹒坎貝爾博士, 稱他的研究表明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 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 能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腎結石、高血壓等患病率。 同時, 牛奶中的IGF-1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 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

事實上, 坎貝爾教授曾經與我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陳君石院士多年合作,

從1981到1989年間, 在中國的24個省、自治區的69個縣開展了三次關於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 之後他寫出科普書籍《中國營養調查報告》。 書中提到的牛乳酪蛋白致癌研究, 並不是營養界的主流學術觀點, 世界癌症基金會沒有更有力證據證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風險。 據我所知, 坎貝爾進行的試驗, 是首先使用大劑量的黃麴黴毒素(一種強致癌物)誘導出患癌的大鼠, 然後再喂飼含不同蛋白質的飼料, 並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對健康人體有相同作用。 美國FDA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都一致認為:“並無證據說明IGF-1致癌”。 同時, 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 經過加熱、消化、吸收後,
到達人體內已經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 不構成健康隱患。 坎貝爾在2006年12月接受人民日報社《生命時報》採訪時也表示, 他的研究“並不是說乳製品會致癌”。

目前的確有流行病學研究認為:過量攝入牛奶可能會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患病風險。 但國內外的人群研究也證實:牛奶能降低大腸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這些都是是得到科學證實的。

一項美國研究跟蹤了37183名受訪者10年後發現, 日常膳食中吃較多的低脂乳製品, 有利於中老年婦女降低2型糖尿病的危險(Liuetal, 2006)。 另一項美國研究對82076名絕經女性跟蹤8年, 也發現低脂乳製品有利於預防糖尿病, 而且越是在超重肥胖的女性當中, 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Margoliset al 2011)。

3、每天喝多少牛奶合適?建議每天攝入300毫升。

近20年來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 我國大城市居民人均日飲奶量不到50毫升, 全國平均水準只有20毫升。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每日飲奶量為300毫升, 大概是世界的平均水準, 遠低於歐美國等國家。

目前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 可以將牛奶作為補充鈣元素的優先推薦食物, 因為它的含鈣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高。 既沒有必要神話牛奶, 也不必妖魔化牛奶, 把它作為普通食品以平常之心看待就行。 提倡理性適度消費乳製品, 中國人食用的乳製品非常少, 過量的危險幾率很小, 因此不必過度焦慮, 攝入適量的牛奶不會造成健康損害。 每天喝250毫升~300毫升牛奶, 不但不會增加疾病風險,

反而會帶來健康效益。

附上剛看到的一則資訊:【牛奶對膝關節炎女性患者可能有益】Arthritis Care &Research:美國學者報導,女性膝關節炎患者若飲用較多的低脂或脫脂牛奶,有助減慢疾病發展.也就是說,牛奶對膝關節炎有保護作用。 研究同時證實,優酪乳和芝士並無這種作用。 營養學家指出,牛奶富含的磷,鈣和蛋白等物質對骨骼有益。 (作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