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的功效與作用
秫米有著悠久的歷史, 而且一直到現在, 秫米的用途越來越多, 關於秫米的其他功效, 不知道各位朋友們瞭解不瞭解,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 眾、秫、糯秫、糯粟、黃糯、黃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種子之粘者。
【原形態】 1.粱, 一年生栽培作物, 鬚根粗大。 稈粗裝, 直立, 高0.1-1m。 葉鞘松裹莖稈, 密具疣毛或無毛, 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 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呀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10-45cm, 寬5-33mm, 先端尖, 基部鈍圓, 上面粗糙, 下面稍光滑。
【生境分佈】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炮製】 1.生秫米: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洗淨, 乾燥, 篩去灰屑。
【性味】 味甘;性微寒
【歸經】 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和胃安神;解毒斂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9-15g,包煎;或煮粥;或釀酒。 外用。 適量, 研末撒;或搗敷。
【注意】 小兒不宜多食。
【各家論述】 綜論秫米之功用: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 肥軟易消。 方藥不正用, 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 ”(《本草經集注》)2.李時珍:“秫者, 肺之穀也, 肺病宜食之。 故能去寒熱, 刊大腸。 大腸者肺之合, 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 《千金》治肺瘧方用之, 取此義也。 《靈樞經》歧伯治陽盛陰虛, 夜不得瞑, 半夏湯中用之, 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 大腸利則陽不盛矣。 ”(《綱目》)
【摘錄】 《中華本草》
總得來說秫米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也正是因為秫米具有如此多的養生功效, 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秫米養生的地方可以說也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