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降低胃癌風險從粗糧開始

膳食纖維即近年來非常受歡迎, 因它可以“清潔腸胃”、“防止脂肪堆積”、“緩解便秘”, 而受到了不少愛美人士和中老年人的喜愛。 而之前許多研究探討了膳食纖維攝入與胃癌風險的關係, 但是結論不一致。 近日, 來自江蘇南京大學醫學院的Zhizhong Zhang等進行了以病例對照研究和佇列研究為主的一項薈萃分析, 結果顯示膳食纖維攝入與胃癌發生險呈負相關, 即膳食纖維的攝入可降低胃癌的風險, 但由於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 結論的絕對可靠度不明確,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明確兩者之間的關係。

膳食纖維好處多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 主要表現為膳食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成為人們食品消費中的主體, 加之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致使胃癌、食管癌、肝癌、結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的發病率急劇上升。 而膳食纖維的防癌機制主要體現在:降低大腸中致癌物的濃度;縮短腸腔內毒物通過的時間, 減少致癌物和組織間的接觸時間;影響某些致癌或前致癌物的產生;調節內分泌系統等。 以結腸癌為例, 當食用膳食纖維量為28%(非常高水準)和15%(高水準), 結腸癌的發病率很低, 當攝入膳食纖維為5%(低水準), 則結腸癌發病率很高。

膳食纖維主要包括除澱粉以外的多糖, 如纖維素、β-葡聚糖、半纖維素、果膠、樹膠, 還有非多糖結構的木質素。

膳食纖維有不溶性纖維和可溶性纖維之分, 不溶性纖維主要包括纖維素、某些半纖維素, 主要功能是預防人體胃腸道疾病和維護胃腸道健康, 可溶性纖維主要包括果膠、樹膠和粘膠, 具有調節血脂、血糖等疾病的保健功能。

膳食纖維有哪些

膳食纖維主要來源於植物性食物, 尤其不要忽略粗糧, 粗糧是居民谷類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精白麵等細糧而言的, 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沒有經過精加工的糙米、全麥等, 二是除去水稻、小麥外的各種雜糧。 如穀物類的玉米、小米、黑米、紫米、大麥、燕麥、蕎麥等, 雜豆類的黃豆、綠豆、紅豆、黑豆等。 粗糧中除了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功效成分外,

最大的特點就是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

每天該吃多少膳食纖維

我國營養學會2000年提出, 成年人適宜攝入量約為30g/天, 此外針對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高危者)在此基礎上應增加10-15g/天, 青少年和兒童應少一些, 其攝入量推薦年齡為2-20歲加上5-10g/天。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 每天吃25-30g膳食纖維比較合適。

粗糧雖好, 可別貪吃

亦有專家證實, 如果吃太多粗糧, 胃就需要分泌許多胃酸來消化, 久而久之反倒容易導致胃癌發生, 尤其是老人家不要吃太多。 現在有很多年輕的上班族女性也喜歡用粗糧來減肥, 一周七天, 餐餐用玉米等粗糧作為主食, 本來上班族因工作關係, 腸胃就脆弱, 再用粗糙的糧食去磨胃部, 很容易導致胃部炎症的,

嚴重的就會導致胃癌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合理食用粗糧, 避免胃癌呢?記住以下五個原則:

第一, 飲食是要講究粗細搭配的。 對於一般人群來說, 每天一頓或者半頓有粗糧的搭配就可以了。 如果是本身有胃部疾病的, 更需要減半。

第二, 粗糧要蒸煮才更健康蒸、煮最佳, 一方面。 粗糧的健康價值在於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無糖、無鹽。 因此烹調的方式以其保留膳食纖維的原本健康特性, 另一方面蒸、煮方式可減少鹽分、糖分的攝入。

第三, 粗糧要搭配保健食材, 效果更佳。 小米、燕麥、薏米做粥可加入保健材料(如百合、大棗、紅薯、芝麻、水果乾等), 對於血糖不高, 又喜歡甜味的人來說, 還可以加入一些增香配料來替代白糖,

比如玫瑰醬、桂花糖醬、果醬、豆沙等, 來增加食物的可口性。

第四, 粗糧搭配蛋肉營養價值高。 因為粗糧有一個缺點, 就是其中的植酸和單寧可能會妨礙鐵和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肉類食品, 尤其紅肉是鐵、鋅的等礦物元素的重要載體。 選擇肉作為它的搭檔, 就能彌補這個不足。 選擇蛋作為粗糧的另一個搭檔, 則更多的是考慮到, 二者配合可以讓攝入的蛋白質出現1+1大於2的效果。 雞蛋和肉、細糧以及不同種類的粗糧等, 只要搭配著吃, 就能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

第五, 新鮮粗糧味道和營養更適合人體健康。 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 什麼食材都是新鮮的好。 新鮮的粗糧中所含的B族維生素相對更多, 香味也更濃,

不僅有利於保證營養, 口味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