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夏天祛濕怎麼做?
夏季, 內地氣候炎熱乾燥, 而南方和海邊地區則是蒸籠般的潮濕悶熱。 氣候的差異對人的影響也不同, 常年居住在南方的人容易濕氣重。 俗話說“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 濕氣纏身不易祛除。 加上現代人不良的生活和習慣, 會讓濕氣加重。 怎麼判斷濕氣重?怎麼祛濕?
一、自測體內是否有濕氣
①頭髮愛出油;
②睡覺流口水;
③有小肚子;
④耳內濕;
⑤排便粘稠;
⑥頭沉重, 易困頓, 怎麼睡都不夠。
以上幾點占到2條以上, 基本就屬於濕氣比較重的人。
二、瞭解濕氣是怎麼回事
“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 濕性黏濁, 如油入面。 ”——這是老中醫的口頭禪, 放在當下也非常的適用, 濕氣不好除, 濕氣不除人不舒服易生病。
濕氣怎麼來?在正常情況下, 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 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 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 水分排不出去, 因此出現濕氣重的現象。
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 與熱在一起叫濕熱, 與風在一起叫風濕, 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邪不去, 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甚至惡性腫瘤, 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三、夏天怎麼祛濕好
1800多年前, 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 反欲得衣者, 寒在骨髓。 ”大意為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 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 表明體內寒氣很重, 寒邪都到骨髓了。 寒濕重, 如果不注意還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 會把更多的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因此, 懂得祛濕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民間有祛濕良方——芡實薏仁茶。 主要配方為:芡實20克、薏仁20克、赤小豆15克、馬齒莧10克、淡竹葉10克、槐米5克、綠茶5克。 將芡實、薏仁、赤小豆和槐米冷水浸泡, 再用大火熬煮燒開, 加入其餘藥材, 慢火熬煮1小時飲用。
薏米又叫薏苡仁, 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 它可以治濕痹, 利腸胃, 消水腫, 健脾益胃, 久服輕身益氣。 芡實和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和健脾胃之功效。 這配方巧妙配製, 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
不少人反應, 為何說赤小豆加薏仁能祛濕, 我喝了卻沒有效果?這就是藥方不全的原因, 祛濕方需要用到的藥材多, 需要備齊, 要熬煮夠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