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足部按摩太疼就會傷身

當養生館和SPA風行於世的時候, 足療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上看, 足療是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從而促使身體自行排毒和生長, 療效持久而且副作用小, 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不過在進行足療的時候也需要採取對的方式, 才不會走進岔路達不到本來效果。

“哇, 好痛!”“沒事的, 痛才有效果。 ”這是我們常常在足療中心聽到的顧客和按摩師之間的對話。 按傳統足療所宣導的理念, 腳底的某一個穴位和身體某一特定器官是聯繫在一起, 而且“按得最痛的地方, 正是病得最厲害的部位”,

因此“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

最近, 一位名叫專家的瑞典籍足部按摩師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根據三十年來為數萬人進行足部按摩的經驗, 他認為過度疼痛對身體沒有好處。

五臟如五行 也會相生相剋

專家提出, 人體的五臟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助長, 互相聯繫, 在病理上也可以互相影響。 這種互相影響稱為傳變, 也就是“母病”和“子病”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包括母病傳子和子病累及母兩種, 都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太過或不及, 使五行不能保持正常的和諧所引起的病變。

例如, 肝屬木, 腎屬水, 水與木是母子關係, 如果因為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 腎臟有病使肝臟也發生病態, 造成“肝腎陰虛”, 這就是“母病傳子”的情形。

而肝屬木, 心屬火, 肝是母髒, 心是子髒, 如果因為心血不足而累及肝臟, 引起肝火, 就是子病累及母。

痛與療效不成正比

據專家介紹, 痛覺是依病人體質和耐痛力而定的。 痛覺跟病情也不一定成正比, 有些人按摩某一個點特別的痛, 但並不是表示他痛的地方, 就是他病得最厲害的地方, 因為神經的反應點不一樣, 某些部位特別靈敏, 某些部位比較遲鈍, 比較痛的地方只能說這個器官有異常, 不能表示這個器官病得很厲害。 同時, 按摩的力度和按摩的效果也不成比例, 並不是愈用力, 按摩的效果就絕對會很好。

此外, 醫學上把引起痛覺的最低刺激量稱作“痛閾”。 痛閾因人而異, 即使是同一個人, 在不同的身體狀況、年齡和心理狀態下,

對疼痛的忍耐能力都不一樣。 一般來說, 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比健康人的痛閾低, 也就是對疼痛更為敏感。

過度疼痛會瀉正氣

人們在接受足部按摩的時候, 因為抱著“越疼越有效”的想法, 往往只注重酸痛的地方, 足療館裡經常可以看見顧客疼得齜牙咧嘴、大汗淋漓仍然緊抓毛巾強忍疼的情景。 專家提醒, 足部按摩時盲目追求“疼”的感覺對疾病的發現和治療弊大於利。

一方面, 一些長期病患者足部對應的反應區不但不會對刺激敏感, 反而可能出現神經麻木。 當出現神經麻木的情況時, 對應器髒的病情可能已經比較嚴重, 但盲目追求疼感容易使人忽略麻木的部位。 另一方面, 只有當一個人正氣充足時才適用重而慢的按摩方法(稱為瀉法),

否則就應該用輕而快的補法。 特別是對於老人、婦女和兒童來說, 自身的元氣不足, 運用瀉法會加重症狀, 使體力更加虛弱。

因此, 在足部按摩過程中, 被按者如果有酸、脹、疼的感覺或者皺眉的反應, 就表示按摩力度已經足夠了。 提供足部按摩的專業人員也應該注意, 長期過於用力為顧客按摩容易使自己手指關節起繭甚至變形, 所以用適當的力度為顧客按摩對顧客和自己都有好處。 另外, 可以考慮使用按摩棒等輔助措施, 減輕雙手負擔, 減低患上職業病的可能性。

足療時間不應超過半小時

手法正確的足部按摩是一種享受, 但千萬不要貪多。 尤其是虛弱的病人, 如果接受足部按摩時間過長,

血液被調動到其他器官組織, 會因為腦部缺血而感到頭昏, 甚至覺得病情加重。 所以一般來說, 建議30分鐘左右完成雙腳所有反應區的按摩。

這種新足部健康法指出, 足療後最好喝一杯水。 因為足部按摩後人體內臟組織新陳代謝加快, 血液濃度加大, 感到口渴是非常正常和理想的反應, 表示按摩起了效果。 但按摩前後切忌喝冰冷的水, 以免寒氣在體內凝滯, 影響氣血的迴圈, 更不要刻意喝大量的水以致肚飽腹脹、噁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