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 萬圣節怎么來的
兩千多年前, 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 “HALLOW” 即圣徒之意。 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 居住在愛爾蘭、蘇格
杰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 即10月31日。 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 也就是新年伊始, 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 那時人們相信, 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 借此再生, 而且這是人在死后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 于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 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 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
到了公元1世紀, 占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圣節習俗, 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 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 戴著可怕的面具, 打扮成動物或鬼怪, 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游蕩的妖魔。 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 來慶祝萬圣節的由來。 時間流逝, 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 變得積極快樂起來, 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 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主后, 立基督教為國教, 當時的基督教實際已演變成天主教。 君士坦丁下令全國人民都要皈依基督教, 結果沒有悔改的異教徒加入了教會, 把各樣 異教作風帶進來, 包括死節, 他們要維持這節日為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教會無法消除民眾的異教風俗, 只有把部分風俗圣化, 特別是十月三一日的死 節。 在第八世紀, 羅馬教皇定十一月一日為萬圣日(All Saints’ Day), 來記念教會史 上一切殉道的圣徒。 這樣, 十月卅一日便是萬圣日的前夕。 天主教會容許民眾在十月 卅一日守節, 因為十一月一日是圣日。 后來All Saint’s Day 變成All Hallows Day, 而hallows是“神圣”的意思, 十月卅一日便是萬圣夜(All Hallows Ev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