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八鋼辯證之虛實辨證

由於邪正鬥爭是疾病過程中的根本矛盾, 陰陽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熱證候, 亦存在著虛實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虛實關係, 是辨證的基本要求, 因而《素問·調經論》有"百病之生, 皆有虛實"之說。 通過虛實辨證, 可以瞭解病體的邪正盛衰, 為治療提供依據。 早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 土的帛書中就有"治病者, 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 實證宜攻邪, 即取其有餘, 虛證宜補正, 即益其不足, 虛實辨證準確, 攻補方能適宜, 才能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為主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

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

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精、血、津液、營、衛等, 故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 都屬於虛證的範疇。 根據正氣虛損的程度不同, 臨床又有不足、虧虛、虛弱、虛衰、亡脫之類模糊定量描述。

虛證的形成, 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 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 如飲食失調, 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 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 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 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陰液氣血耗損等, 均可形成虛證。

在此, 僅介紹虛證中 兩大類常見的表現:陽虛證、虛證

1.陽虛證多見於病久體弱者, 病勢一般較緩。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 傷陽者, 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 由於陽失溫運與固攝的功能, 所以見面色淡白, 形寒肢冷, 神疲乏力, 心悸氣短, 大便溏薄, 小便清長等表現。 陽虛則陰寒盛, 故舌胖嫩, 脈虛沉遲。

陽虛可見於許多臟器組織的病變, 臨床常見者有心陽虛證、脾陽虛證、腎陽虛證、心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等, 其表現有各自臟器的證候特點。

陰虛證

【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 口燥咽幹, 潮熱顴紅, 五心煩熱, 盜汗, 小便短黃, 大便幹結, 舌紅少津少苔, 脈細數等為證候特徵, 並具有病程長、病勢緩等虛證的特點。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 傷陰者, 以陰虛的表現為主。

由於陰不制陽, 及失去其濡養滋潤的作用, 故見手足心熱, 心煩, 顴紅, 潮熱盜汗等症。 陰虛則陽偏亢, 故舌紅幹少苔, 脈細數。

陰虛證可見於多個臟器組織的病變, 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等。 以並見各臟器的病狀為診斷依據。

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 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而以陽、熱、滯、閉等為主, 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 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 實證以邪氣充盛、停積為主, 但正氣尚未虛衰, 有充分的抗邪能力, 故邪正鬥爭一般較為劇烈, 而表現為有餘、強烈、停聚的特點。

【臨床表現】由於致病邪氣的性質及所在部位的不同, 實證的表現亦極不一致,

而常見的主要有:發熱, 煩躁、甚至神昏譫語, 胸悶呼吸氣粗、痰涎壅盛, 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 或下利、裡急後重, 小便不利, 或淋瀝澀痛, 舌質蒼老、舌苔厚膩, 脈實有力 。

實證是非常籠統的概念, 範圍極為廣泛, 臨床表現十分複雜, 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 正氣奮起抗邪, 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 二是內臟機能失調, 氣化障礙, 導致氣機阻滯, 以及形成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 有形病理產物壅聚停積於體內。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 致病的病理產物不同, 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 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 所以很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為實證的代表。 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

病情激劇者多實證, 體質壯實者多實證, 故《難經·四十八難》有"急者為實"、"入者為實"的說法, 《類經·疾病類》亦說:"凡外入之病多有餘, 如六氣所感, 飲食所傷之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