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冬季穿衣裹得越緊可能會更冷嗎

網傳“穿衣法則”不靠譜

“較厚羽絨服相當於9℃, 薄款羽絨服是6℃, 稍厚彈力絮棉衣5℃, 厚羊毛衫4℃, 棉背心4℃, 薄外套3℃, 厚棉毛衫2℃, 薄棉毛衫是1℃等, 若溫度為22℃, 那麼給孩子穿件短袖T恤加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 ”

隨著氣溫驟降, 這條“數位化穿衣法則”在微博上被廣泛轉發。 該“法則”是杭州一位中醫人士所總結, 其大致思路是:當氣溫下降到某個溫度時, 加穿的那件衣服(以加穿後體感舒適、不冷為准)就相當於這個溫差。 這種說法是否科學?衣服是否能代表溫度?記者進行了兩次實驗。

升溫實驗:

室內溫度9℃、無風狀態, 記者將實驗溫度計分別包裹進羽絨服、棉服、羊絨衫、厚棉毛衫(保暖秋衣)裡,

各15分鐘。

結果顯示, 升溫幅度均微乎其微, 只有羊絨衫環境下實驗溫度計升溫超過1℃, 大約為1.5℃, 其餘衣服環境下的變化很小。

降溫實驗:

鑒於升溫實驗的結果不明顯, 記者在同樣室溫為9℃的無風環境下進行了第二次實驗。 這次先用熱水將實驗溫度計的指標定格在40℃, 再分別包裹在羽絨服、棉服、羊絨衫、厚棉毛衫裡, 各10分鐘。

結果顯示, 試驗溫度計在羽絨服、棉服、羊絨衫、厚棉毛衫環境下的溫度分別降至12℃、11℃、13℃、10℃, 且均大於室溫9℃。

實驗結論:

在室內低溫、無風環境下, 衣服讓實驗溫度計較明顯升溫的設想沒有成立, 衣服能在減緩降溫中起到一定作用, 其中羊絨衫的保溫效果相對更好,

“穿衣法則”中用數字代表某類衣服保溫性的說法並不科學。

讓密閉空氣來保暖

據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現從事羽絨服相關工作的業內人士汪洋介紹, 衣服的保暖性與材料的含氣量、透氣性和厚度有關, 穿衣能保溫主要是通過降低熱傳導來實現的, 衣服層間的熱傳導由衣料中原料纖維的導熱係數和其間空氣的導熱係數共同決定, 而空氣是可利用材料中導熱性最低的, 因此保暖最重要的是兩個方面:穿含有較多空氣的衣服;並保持這些空氣。

他舉例說, 羽絨服通過密封性好的面料和填充的羽絨共同構成了一個保暖的空氣層, 這和空心磚的保溫原理類似。 羽絨具有蓬鬆、多孔、含氣量高的特點, 新羽絨服比穿過很長時間的羽絨服更蓬鬆,

所以更暖和, 但並非羽絨越蓬鬆保溫性越好, 有一定限度。

裹得很緊並不暖和

“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暖和。 ”汪洋說, 有時候將兩三件外套穿在一起, 又裹得很緊, 保溫作用反倒不明顯, 會讓人覺得更冷, 這是因為衣服夾層之間的空氣變得很少, 失去了那個空氣層, 熱傳導加快。

果殼網網友、戶外達人“_whyCD”對此形容說, 這就像過河一樣, 如果河中間有很多淺灘(好比空氣層), 你要重複“遊一下爬一下跑一下”這個過程才能到對岸, 如果沒有淺灘, 就直接遊到對岸了。

汪洋建議, 貼身穿薄而軟的衣服, 中間穿蓬鬆而保暖性高的衣物, 外層穿防風防水的衣服;並且儘量系緊領口、袖口和下擺, 減少衣服內的空氣對流,

其中領口處的熱量散失相對最大, 因此最好戴一條圍巾保溫。 不能顧頭不顧腳。 在戴上帽子以減少頭頂熱量散失的同時, 最好穿一雙底子厚的鞋, 避免“寒從腳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