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當濕氣重時候用哪些中藥可以調理

在中醫的理論中, 只有身體陰陽達到平衡的時候, 身體才會健康, 當身體陰陽失去平衡的時候, 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有的人當身體濕氣重的時候會表現的四肢酸痛、頭昏腦漲、沒有精神以及舌苔厚重等現象。 在這樣時候可以喝一些中藥進行調理, 讓身體健健康康, 神清氣爽。

一、化濕藥

適用於濕邪侵襲肌表證。 以惡寒發熱或身熱不揚,頭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飲食,噁心嘔吐,舌苔薄膩,脈濡等為特徵。 體內濕氣重怎麼辦?因濕邪為陰邪,其性滯膩,極難分解,濕邪在表不可僅取發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濕留,更不可利濕以攻裡,以防引邪入裡。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只有宣化發散方能表解濕祛。 根據濕邪挾暑、挾熱、挾寒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3類藥物:

芳香化濕藥

藿香、佩蘭葉、紫蘇葉等。 用於濕邪或寒濕外襲的衛分證,多見於感冒、急性腸炎初起。 證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重痛,脘悶嘔惡,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濡等。

清化暑濕藥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 適用于外感暑濕的衛分證,多見於感冒、乙腦初起等。 以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黃,脈濡為特徵。

宣化濕熱藥

荷葉、綠豆、西瓜翠衣等。 適用于外感濕溫的衛分證,多見於感冒、乙腦、痢疾初起等。 以發熱,頭身重痛,咽痛,噁心,舌苔薄黃,脈濡數為特徵。

二、燥濕藥

適用於濕邪蘊結于中下二焦者。 多見不欲飲食,脘腹脹滿,噁心欲吐或大便泄瀉,小便黃赤,舌苔厚膩,脈滑等症。 臨床應根據濕邪化熱與否分為兩類:

燥濕健脾藥(苦溫燥濕)

厚樸、陳皮、草果、蒼術等。 適用於濕濁蘊結中焦的急、慢性腸胃炎等。 以胃脘脹滿或疼痛,嘔吐噁心或泄瀉,舌苔白膩,脈滑或緩為特徵。

清熱燥濕(苦寒燥濕)

黃芩、黃連、黃柏、苦參、龍膽草等。 適用於濕熱蘊結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腸炎,胃炎,痢疾,黃疸等。 以腹部脹滿疼痛,噁心嘔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結或下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為特徵。

三、祛濕藥

適用於濕邪伏留肌膚筋骨者。 證見肢體關節酸痛,陰雨天則加劇等。 濕邪多挾寒、挾風侵入肌膚筋骨,或蘊久化熱,多成纏綿痼疾,不易速解,必視其所挾邪氣不同而調治之,故祛濕藥可分為以下3類:

祛濕散風寒藥

獨活、威靈仙、白花蛇、虎骨、蠶砂、徐長卿、五加皮、烏梢蛇、海風藤、千年健、松節等。

多適用於風寒濕侵入筋骨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疼痛等。 證見肢體關節疼痛,局部惡風畏寒,得熱則痛減,舌苔白滑,脈沉緩等。

清熱祛風濕藥

防己、秦艽、薟草、臭梧桐、絡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尋骨風等。 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證見關節紅腫熱痛,身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濡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