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等雙虛體質的調養
中醫認為通常虛證出現時不單純只是氣虛、血虛、陰虛或陽虛, 而是有密切的聯繫。 中醫理論認為氣血同源、陰陽互根, 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響。
兩虛:體虛者亦常出現兩虛之體,
兩虛之體有以下幾種:
氣陰兩虛:既有氣虛又有陰虛,
其主要表現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
又有升火、咽幹、舌紅等陰虛表現,
但沒有慢性疾病,
這種體質稱氣陰兩虛體質,
進補宜採用益氣養陰之補法,
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陰陽兩虛:既有陰虛又有陽虛,
稱陰陽兩虛,
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
冬天特別怕冷,
夏天又特別怕熱,
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
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
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後、婦女月經過多者等, 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 又有血虛的表現, 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
對兩虛之體的食補可分別選用上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食品及藥膳進行辨證辨體施補, 更應根據虛弱的輕重交替選服, 通過進補待虛弱的表現消失, 恢復健康後應停服進補食品及進補藥膳, 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 真正做到“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無虛不須補, 避免不虛而補, 補之過度或進補不當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反而對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