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藥附子的煎法

各種各樣的中藥, 因為在生活中過於常見, 所以容易被大家忽略掉, 中藥真正的存在, 以至於到最後並沒有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服用, 最後導致一些併發症的問題, 其實中藥附子中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功效, 雖然帶有一定的毒素, 但是效果非常理想, 只要在使用對的方法以後就能知道其中的作用。

附子的用量與用法

附子用量, 一般用1枚, 中等量用2枚, 最多用3枚, 按一枚附子20~30g計算, 最大量可達90g左右, 若張仲景自用, 一般是生附子, 量還會更大, 因為生附子的功用應該是炮製附子量的2~3倍之多。

小劑量附子(15g以下)不必先煎久煎, 與他藥同煎即可, 經過臨床應用, 未發現中毒現象而且療效較好。

煎煮附子注意

掌握火候有一個訣竅:取一片煎過的附子, 咬一口慢慢咀嚼, 如果沒有麻口的感覺, 表明煎煮火候到了, 這是可以放入其他藥物, 如果仍然感覺麻口則需繼續煎煮。

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藥一般耗時較長, 有些人煮藥時發現水幹就中途加冷水, 這樣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 應屬大忌。

煎藥前應充分計算好水量。 一次性加夠, 如果中途發現水快煎幹, 應先關火, 待藥冷卻後再加入適量冷水, 然後重新開始煎煮,

計時:即使中途加水, 也一定要加開水。

附子飲片呈角質而堅硬, 較難煎透, 沸水煎煮可提高水對飲片的浸透程度, 加快烏頭堿的溶出, 而飲片在侵潤透心後煎煮, 烏頭堿溶出最快, 證明了傳統熱水先煎附子的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 但考慮到目前藥材市場的不規範和附子一般在40分鐘後才潤透,

所以附子宜加熱水煎煮40分鐘以上, 或直接煎煮50分鐘以上最為適宜, 因臨床上實際煎藥時間多為30~60分鐘因此提示附子在入湯劑時, 若煎煮時間足夠長的話, 可考慮不必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