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長期吃粗糧致“面有菜色” 粗糧怎么吃才健康

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 主要包括谷類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干豆類, 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

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 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統正常運轉。 它與可溶性纖維協同工作, 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時間, 延遲飯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 降低患高血壓病、糖尿病、肥胖癥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長期吃粗糧, 或致“面有菜色”

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李群說, “雖然粗糧對人體有很多益處,

但如果粗糧吃得太多, 會影響消化。 因為粗糧不容易消化, 人體對粗糧內營養吸收率偏低。 以豆制品為例, 吃煮、炒黃豆, 人體對其中蛋白質的吸收消化率最多只有50%;但把黃豆加工成豆腐后, 吸收率馬上升至90%~95%。 ”過多的纖維素可能導致腸道阻塞、脫水等急性癥狀, 還會有干擾藥物吸收的作用, 降低某些降血脂藥和抗精神病藥的藥效。

長期過食粗糧, 還會影響吸收, 使人體缺乏許多基本的營養元素。 所謂“面有菜色”, 就是纖維素吃得太多, 導致營養不良的典型表現。 由于粗糧會影響人體對鈣、鐵等其他營養的吸收, 長期大量進食高纖維食物, 會使人的蛋白質補充受阻, 脂肪攝入量不足, 微量元素缺乏, 因而造成骨骼、心臟、血液等臟器功能的損害,

降低人體免疫抗病的能力。

對于那些養分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來說, 過食粗糧, 影響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明顯。 這些人包括懷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 以及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

粗糧的健康吃法

李群指出:“吃粗糧有三大原則:一是粗細搭配, 這就要求我們的食物要多樣化, 粗細糧可互補;二是粗糧與副食搭配, 粗糧內的賴氨基酸含量較少, 可以與牛奶、雞鴨魚等副食搭配, 平衡膳食。 每天粗糧的攝入量以30~60g為宜, 但也應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調整;三是粗糧細吃, 粗糧普遍存在感官性不好及吸收較差的劣勢, 可以通過把粗糧熬粥或者與細糧混起來吃解決這個問題。 ”

吃粗糧后, 人們還應及時多喝水,

因為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后盾, 才能保障腸道的正常工作。 一般多吃1倍纖維素, 就要多喝1倍水。

另外, 對于平時以肉食為主的人來說, 為了幫助腸道適應飲食結構的變化, 增加粗糧的進食量時, 應該循序漸進, 不可操之過急。

粗糧最好安排在晚餐食用, 正常人吃粗糧的頻率以兩天一次為宜, 如果是因為“三高”病情需要的話, 也可安排一天兩次。 至于進食粗糧的具體數量, 則可以用纖維素作為基準來衡量, 與人體每日吸收的熱量成正比。 一般來說, 成人每日攝取熱量1 000卡需要膳食纖維15~20g, 若攝取2 000卡熱量則膳食纖維為30~40g。 1~18歲之間的少年兒童需要的膳食纖維以年齡數加5~10g為宜。

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特殊人群應當注意少吃粗糧:

一是胃腸功能較差的老年人(60歲以上)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兒童要少吃粗糧, 并且要做到粗糧細吃。

二是運動員等要求盡快提供能量的人, 可酌情少吃粗糧。

三是不同病情的人群要區別吃粗糧。 胃潰瘍、腸潰瘍、急性胃腸炎的患者的食物要求細軟, 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粗糧;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腸炎患者要少吃粗糧。 黃豆營養豐富, 骨質疏松、處于更年期的中老年人可以吃, 但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則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