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食道裂孔疝的症狀,這兩種最明顯

食道裂孔疝在肥胖的經產婦中常見, 患者會出現食道疼痛的症狀, 特別是吃飯後, 或是晚上睡覺前疼痛感會更強烈, 還會有打嗝和反胃, 反流返酸的症狀, 要儘早治療。

一、疼痛: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 多於進食後0.5~1h或就寢時發生, 可呈輕微的燒灼樣痛或強烈的灼痛, 部位多位於胸骨後(中或下l/3), 劍突下或雙季肋區, 可向上放射到背部兩肩胛間, 伴有噯氣或呃逆, 常因體位而異, 平臥位, 彎腰, 蹲下, 咳嗽, 右側臥位或飽食後用力吸氣可以誘發或加重, 而站立, 半臥位, 散步, 嘔吐食物或噯氣後可減輕, 多能在1h內自行緩解, 病程長的病人逐漸掌握了疼痛規律, 已知道如何減輕他們自己的症狀, 但不能完全消除不適感, 一些食物如辣椒, 洋蔥, 酸性或鹼性食物, 粗硬食物等易誘發或促使疼痛加重。

引起疼痛的原因多與反流的胃酸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炎, 食管痙攣及疝入的胃牽拉膈腳肌纖維有關, 研究發現, 正常食管用氣囊擴張至直徑3~4cm才出現疼痛, 而存在炎症和過敏的食管只要稍許擴張就能夠誘發疼痛, 由於本病多伴有食管炎, 食管狹窄和食管周圍炎等, 進食時可導致食團停頓上方的食管擴張並產生十分嚴重的疼痛,

最嚴重的疼痛是由第三收縮或痙攣造成, 患者常常述說有如握緊的拳頭壓進胸膛似的感覺, 除進食時下嚥動作引起痙攣性疼痛外, 反流同樣可以產生, 食管肌性疼痛是呈痙攣樣或刀割樣痛, 與胸骨後燒灼樣痛的分佈部位相同, 極少數病例可向雙上肢放射。

二、胸骨後燒灼樣痛, 反流返酸, 打嗝和反胃:主要由胃食管反流引起, 多發生於平臥位, 其典型症狀是胸骨後燒灼樣痛, 反流返酸和反胃, 有人報導了2

178例胃食管反流和裂孔疝病人的症狀, 併發症發生率, 其中:胸骨後燒灼樣痛85%, 體位性加重81%, 下嚥困難37%, 反胃23%, 噁心嘔吐21%, 聲嘶12%, 咽痛3%;心絞痛樣疼痛3%, 臂-肩疼痛8%, 頸耳痛3%;咳嗽47%, 咯血13%, 上消化道出血12%, 支氣管炎35%, 肺炎16%, 氣喘及喘鳴16%, 誤吸8%, 氣短13%。

1、胸骨後燒灼樣痛:由於酸性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所致, 多位於上腹部或胸骨後, 可同時伴有灼熱感, 與反流物的酸度和食管黏膜的敏感程度有關, 胸骨後燒灼樣痛不僅與胃食管反流有關, 而且與飲食的酸度有關, pH低於4.O的飲料(如檸檬汁,

橘子汁, 葡萄汁, 鳳梨汁等)均可引起胸骨後燒灼樣痛, 飲白酒, 濃咖啡或熱水以及食用蔥, 蒜或辣椒後亦可引起胸骨後燒灼樣痛, 若同時有鈍痛, 刺痛或絞痛, 應考慮食管炎的可能。

不同個體的耐受性有很大的差異, 且強度並非總與器質性病變的範圍相關, 有些病人主訴胸骨後燒灼樣痛很痛苦, 但僅有輕度或無食管炎症。

2、反流, 返酸:反流多在胸骨後燒灼痛或者灼熱感發生之前出現, 反流物一般不含食物, 多以胃酸性分泌物為主, 通常反流至食管下段, 少數可反流到咽部或湧入口腔。

3、反胃:是指胃內食物在一系列複雜的非隨意和隨意肌反射作用下逆流入口腔, 引起吞咽動作再咽下或吐出, 在咽部和口腔內留有一種酸味或苦味,

造成口臭和味覺的損害, 反胃的發生是突然的及相對被動的, 飽餐, 用力或體位改變均可引起反胃, 患者往往不能勝任有彎腰, 抬舉等動作的工作, 反胃多在夜間睡眠中不知不覺發生, 液體進入喉部可發生咳嗽, 甚至窒息, 患者醒來後可見到枕頭上有胃液或膽汁, 並有咽喉痛, 聲嘶, 咳嗽或者口腔內有嘔吐物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