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要想氣血好 多喝黃芪大棗湯

現如今藥食同源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像黃芪、當歸、人參、西洋參等原本在中藥店才能買到的藥材, 在超市里已經和八角、桂皮等調味料放在一起賣了。

做菜或煲湯的時候放入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藥材, 的確能夠加強食療的功效。 在素食中, 補氣的最佳食材當屬黃芪。 經常少量飲用黃芪大棗湯能夠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症, 此外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增強抗病能力。

原料:生黃芪:15克、大棗:5枚

做法:將黃芪和大棗洗淨, 放入砂鍋內, 加兩碗清水, 蓋上鍋蓋, 先大火燒開, 再轉小火煮半小時, 棄渣喝湯, 每週飲用2-3次。

提示:

1. 如果氣虛、氣短比較嚴重, 可將生黃芪換成炙黃芪, 補氣功效更強。

2. 黃芪性偏溫, 補氣升陽, 易於助火, 所以有陰虛陽亢、熱毒亢盛、食積內停者不宜使用, 以免加重陽熱亢盛。

【使用注意】本品甘溫升補止汗, 易於助火斂邪, 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瘡癰毒盛者, 均不宜用。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的功效, 臨床上可用它來主治許多病症。

使用黃芪時, 需注意黃芪有生黃芪、灸黃芪之分。 灸黃芪區用於補中益氣升陽, 而利水、因表、托毒生肌多生用。 因本藥性偏溫,

補氣升陽, 易於助火, 所以有陰虛陽亢、熱毒亢盛、食積內停者不宜使用, 以免加重陽熱亢盛。 黃芪用量可大至30-60g, 但需注意不要太過量, 否則會致胸悶。

黃芪臨床應用範圍甚廣, 其味甘, 性微溫。 金元醫家張元素總結黃芪之功用有五, 曰:補諸虛不足, 一也;益元氣, 二也;壯脾胃, 三也, 去肌熱, 四也;排膿止痛, 活血生血, 內托陰疽, 為瘡家聖藥, 五也。 本呂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等多項功效。 臨證常用於治療以下一些病症: 

氣虛衰弱, 倦怠乏力, 或見中氣下陷, 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可配人參、黨參、白術、炙甘草、升麻、柴胡等藥同用, 補中益氣湯為其代表方。 表虛自汗。 經常汗出不止, 動則尤甚, 是為自汗, 多見於陽虛、氣虛,

外感表虛之證亦常見之。 多與白術、防風及其它收斂止汗藥如浮小麥、牡蠣、麻黃根等配伍使用, 方如玉屏風散。

氣血不足, 以至於瘡瘍內陷, 膿成不潰, 或潰後久不收口。 黃芪有“瘡家聖藥”之稱, 對於上述病症, 用之可托毒外出, 促使瘡瘍儘早癒合, 方如托裡十補散。

水腫、腳氣。 黃芪有利水退腫之功, 若是氣虛水腫之證則更為適宜, 常配白術、茯苓、防已等利水滲濕藥同用, 方如防已黃芪湯。 中風偏癱, 半身不遂, 證屬氣虛推動無力, 而致血行不暢, 瘀阻絡脈者。 可重用黃芪為主藥, 再加紅花、桃紅、當歸、川芎、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 可收益氣祛瘀, 通經活絡之效, 方如補陽還五湯。

此外, 本品用治消渴之症亦頗有效, 常合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養陰生津之品服用, 方如玉液湯。 現時中藥房一般備有生黃芪與炙黃芪, 後者多以蜜炙。 舉凡固表止汗、利水退腫、托瘡生肌、活血通絡多用生品;而益氣升陽則以選用炙黃芪為佳。

黃芪, 早見於《本經》, 具有補中、益氣、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之功。

其作用多表現為對機體的雙向調節作用。 1 對血壓的調節、2 對體溫的調節3 對汗液、尿液的調節4對大便的調節5托毒與斂瘡。 中草藥中許多藥物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黃芪是一味有代表性的藥物, 中藥的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引起世界醫學界的廣泛重視。 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探討。